•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新闻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网 > 专题宣传 > 正文
【文化强校】献礼抗战胜利70周年 《青春之歌》再扬风帆
来源:新闻中心 作者:记者王永康 日期: 2014年12月02日 11:11 点击:

·编者按·

文化传承创新是大学的重要功能之一,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承担着光荣而重大的使命。我校重视大学文化建设,出台了《中共重庆师范大学委员会重庆师范大学关于加强大学文化建设 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实施意见》(重师委发〔2012〕13号),以此作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学校成立的文化建设办公室,正着力创作经典文化作品。

近日,由我校文化建设办公室排演的话剧《青春之歌》,成功入选由市委宣传部、市文委和市文联联合主办,市剧协、重庆演艺集团、重庆文艺家活动中心联合承办的“首届重庆青年戏剧演出季”。根据演出季组委会统一安排,我校话剧《青春之歌》将于12月3日晚,在解放碑国泰大剧院正式演出。

大型话剧《青春之歌》,是根据杨沫同名长篇小说改编,由我校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徐赤任编剧、导演的作品。该剧重点截取了林道静、卢嘉川和余永泽的故事。此次演出启用全新演员,排练耗时近一个月。该剧11月27日晚在我校校友会堂大剧场上映,座无虚席,赢得在场师生的广泛好评;28日下午市文联、剧协的领导、专家来我校校友会堂大剧场对此剧观摩、审查。

剧情从林道静由北戴河返回北平开始。林道静是最初为了寻找个人出路,逃避为男人当“玩物”和“花瓶”的命运,踏上流亡之路的。她逃离家庭,到北戴河附近的杨家村小学投亲不遇,做了代课教师。然而,校长余敬唐却阴谋把她嫁给当地的权贵,走投无路之下她投海自尽,被一直注意着她的北大学生余永泽搭救。“诗人兼骑士”的余永泽,唤醒了林道静对生活的热情。在余永泽爱情的感动下,她答应和他共建爱巢,从小孤苦无依的林道静暂时享受到了家庭的温馨。但她不甘心被人供养,先是寻找工作受挫,后接触到北大的爱国学生,思想上受到触动。当遇到共产党人卢嘉川之后,她开始接触到革命思想。余永泽一再拦阻她参加革命活动,并导致卢嘉川被捕。林道静在惨痛的事实面前如梦方醒,决心离开庸俗自私而平庸的余永泽,投身到抗日救亡的洪流中去。经过了定县、深泽县的锻炼和磨练,两次被捕,在江华、郑瑾、徐辉等革命者的帮助、教育下,她一步步克服软弱,最终成为一名成熟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编剧徐赤:“这是一部革命的现实主义的作品,也是一部写实与写意相结合的作品。”

“舞台上年轻的演员充满激情,仿佛角色就是他们自己。演员与角色年龄极为接近,这也是本戏表演上的最大优势。人物造型、服装、道具、生活用品方面,均是写实的,全是遵照历史事实设计的。”

最有创意的是将主题歌歌词用游行标语的形式,一句一句的由剧中人展示出来,剧组中戏称此举为“卡拉OK”。这既营造了革命的游行场面、又让观众看清和记住了歌词,还强烈地暗示故事的背景。音乐、音效的合理运用,使得作品更加完美。可谓“一石三鸟”。

独白的运用,为戏剧人物的性格塑造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戏中一共出现了三次。主人公林道静读卢嘉川的信,均使用卢嘉川的独白和林道静的独白,共两次。在卢嘉川被捕后,林道静责备自己和牵挂挚友的独白,情感真挚,催人泪下。

市文联主席申列荣:“作品热情讴歌了知识青年革命青春的风采。在当代文化大发展的今天,再看《青春之歌》仍然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代青年再看《青春之歌》,对他们的人生观的树立,价值观的建立,爱情观的确立都是有十分深远的意义的。”

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知识爆炸的时代,青年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都有了很大的改观。虽然接受了大量的知识,但他们在思想上却有些不成熟,对人性的思考和对爱情的认识都存在问题。而多元文化又给他们带来负面的影响,使他们缺乏对人生、对世界的清醒认识。他们很难自主地把个体的发展完全融入社会,和社会的进步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他们对社会的许多现象缺乏深刻的认识和准确的判断。看过《青春之歌》之后,都会被那激情燃烧的岁月、那意气风发的青春所感染,会让他们深刻地认识到人生的价值究竟是什么,诱发年轻人更多的激情和热情。

唐浩源(林道静扮演者):“林道静最动人的地方,就是那种青年所特有的力量和勇气,还有青春的梦想和追求。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才是她人生的幸福和生活的真正意义。”

针对《青春之歌》这部剧的感受,唐浩源说道。“其实当代大学生与那个时代的大学生的精神状态有很大不同。现在安逸的生活,让我们产生了一些懈怠,而缺失了对于国家的责任感。而那个时代的年轻人有着一种为了理想和国家,忠贞不屈的信仰。这是我们所缺乏的。通过这样一部传递正能量的剧,我希望能让更多的和我一样年轻的朋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多去了解一些历史。”

张润发(卢嘉川扮演者):“卢嘉川是一个非常正直、勇敢、有责任心的有志青年。我和他还有很大差距。”

“今天重新演绎这部剧,是有意义的,对我们这一代人有鼓舞和引导的作用。现阶段的我们,大多浮躁,渴望急功近利。重新演绎的《青春之歌》给了我们指引和启发,能够激发出我们内心的斗志,让我们拨开迷雾,看清生活真相,而不是一味的盲目。”

导演徐赤:“明年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也是中国抗战胜利70周年,《青春之歌》是对祖国的献礼。”

“大学的重要功能之一即是文化的传承创新。在我们学校,我们有戏文专业、有表演专业。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对民族话题的共鸣都蕴含在这部剧中。而一部剧想成为经典需要反复打磨,这部剧恰是我们学校自己的经典,已经是第三个版本、演出第四轮了,观众们看后普遍反映这部剧很接地气,评价很高。”

观众

2012级文学院的覃山桑同学说:“《青春之歌》是以“抗日救国”为背景展开的,其中所流露出的爱国主义情怀让我们震撼和感动。同时,作为文学院的学生,该剧也让我对《青春之歌》这部文学作品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与感悟。这样的活动,丰富我的大学生活。”

一首《青春之歌》告诉我们:不要把自己交给命运,而是要拼力改写命运!20世纪的青年把个人的奋斗和民族的振兴融为一体,唱响了这首嘹亮的《青春之歌》。作为21世纪的青年,该用什么样的旋律去承接这首《青春之歌》呢?那就是让有限的青春爆发出无穷的力量,无穷的激情;胸怀远大理想,再唱出时代的最强音!

 

 

 

 

 

 

 

 

 

 

 

 

 

 

(摄影:李洋 陈同城)  

编辑:李若岩、何瑶

版权所有 重庆师范大学

Copyright © 2007 - 2010 CQNU.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