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新闻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网 > 专题宣传 > 正文
【走基层•谈科研平台】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凸显“两个结合” 构建“一园多基地”双创新模式
来源:新闻中心 作者:记者白菊、黄平、李梦如、杨宇婷 日期: 2017年11月21日 09:24 点击:

大学生是最具创新创业潜力的群体之一。近年来,我校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不断积累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果。大学生创业孵化园作为我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典型成果之一,其创业孵化成果已逐渐成熟。

为深入了解我校大学生创业孵化园的发展情况,记者采访了该平台负责人、招生就业处副处长杨云。

基地落户学院,六大特色创业基地共筑“一园多基地”模式

2009年,我校成立了由校长担任主任的“大学生创业指导委员会”,领导、统筹和协调全校的大学生创业工作。同年,我校正式成立大学生创业园。

为紧跟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趋势,促进我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成果的有效转化,2014年末,创业园依托地理与旅游学院、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传媒学院(新媒体学院),设置了六个特色创业基地,逐步形成了以“一园多基地”为载体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模式。该模式体现了国家新一轮创新创业战略布局的核心要义,是我校“双创”工作不断推进的重要突破点。

“把基地建在学院,能够有效地拉动学院和专业教师参与到学生创业中去。”杨云副处长表示,“一园多基地”的发展模式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创业交流、企业会议、市场推介、商务洽谈、项目展示、政策服务等工作空间,也提供了创业实训室和实体创业实训场地。同时,基地通过整合近1/4的艺体类学生和教育资源,组建了“文化空间创业园”,并在此试验“企业外包式”管理机制。基地通过校友组建企业来承接孵化园的管理、招募和服务,力图通过这种方式形成园区的文化创业产业链,更好地扶持学生创业项目的成长。

创业园管理办公室根据项目的专业属性,对其进行严格遴选和分类,依托线下项目孵化平台“一园多基地”和线上项目管理平台“大学生创业园信息管理系统”的双平台服务模式,对各类项目进行针对性地帮扶。

八年内,从1143平方米到3036平方米,我校大学生创业孵化园不断成长。目前,除了落户学院的六大特色基地已初具规模(新媒体创新创业基地、商业服务类创业基地、校园服务类创业基地、生物科技类创新创业基地、IT及高新技术类型创业基地、光电科技类创新创业基地),园内的文化创意类、应用服务类、科技创新类等三大基地类型也在发展中逐渐形成并完善。

坚持“两个结合”理念,紧抓创新创业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教学理念与模式。在我校大学生创业园“一园多基地”双创新模式的实践中,学校始终坚持“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相结合、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两个结合”理念。

杨云副处长强调:“在发展创业的同时,我们更要关注创新创业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我校创业园的六大创业基地依托试点学院,秉持“专业导向”,通过设置专业类“双创”课程,促使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这“两张皮”拧成了“一股绳”。

在不断开拓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我校逐渐形成了“学校—学院—社团”三级联合开展创业工作的模式。学校层面,着重搭建创新创业工作框架,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必要的支持。学院层面,重点将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提高学生创新创业基本素质和能力,实现创新成果向创业实践的转化。学生创业社团则通过组织创业比赛、开展政策宣传、举办创业沙龙、吸引创业投资,激发学生创业激情。“这三个层面各有侧重,协同推进,形成了全员关注创业、支持创业,师生共同参与创业的良好氛围。”杨云副处长说道。

此外,多年的发展与创新也让我校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形成了三大独特的工作优势:

一是园区规划具有实用性。特色创业基地通过依托各学院进行入园项目组建、招募、推广和服务,同时各学院承担配备专业教师、专家团队、设置专业类创业课程的职责,将创业教育与人才培养整合,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

二是园区分类具有专业性。依据不同学院的办学特色,分类建设文化创意类、应用服务类、科技创新类等三大类校级创业基地。各基地依托专业实验室、实训室培育创业项目,配备专业教师和专家团队进行指导,提供免费的办公服务设施,推动其成果向实体转化。

三是园区孵化服务具有针对性。我校积极鼓励有潜力、有前景的创业项目,通过各种形式进行项目孵化。入孵项目根据企业盈利模式,可选择学校创业基地或线上虚拟创业园进行孵化。

孵化丰硕成果,“双创”新模式获社会高度认可

截至目前,我校学生累计申办微型企业100余家,获得政府财政支持100余万元。创业园的在孵企业(项目)98家,注册企业30家,成功孵化企业56家,孵化成活率达到73%。由此可见,以“两个结合”为核心的“一园多基地”双创新模式推动我校“双创”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一方面,基地通过将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相结合,助推了我校学生创业率稳步增长。2014年至2016年,我校毕业生的自主创业比例逐年提高,2016年达到1.47 %,较2015年增幅达111%。另一方面,基地通过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竞争力显著提升。其中,彰显专业特色的“重庆依然环保净水科技有限公司”项目作为全国唯一的本科生团队参加“广东第五届农博会”,并获“2014年首届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第四名。

迄今为止,我校涌现了一大批以“第十届全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推荐人选丁奕然、“感动重庆十大人物”李露、“疆爱传递”的“重师感动校园十大人物”艾克·艾尔拜沙等为代表的创新创业学生典型,这些学生紧密结合专业知识进行创新创业成果转化,并被多家媒体宣传报道,促进了学校影响力的扩大。

据了解,我校“一园多基地”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工作新模式在社会范围内获得了高度认可。我校是首批获得市科委授予的“科技孵化器单位”,首批获得市人社局、财政局授予的“创业带动就业孵化基地”,首批成为市工商局设在高校的“微型企业指导站”。2015年,我校获评“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和“重庆市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此外,我校微型企业创业指导站曾被沙坪坝区授予“先进集体”称号。

对于未来,杨云副处长表示,面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形势,我校将继续结合办学实际,主动适应,积极谋划,进一步推进创业平台建设,在现有“一园多基地”基础上,让更多学院依据专业特色,建设创业基地,逐步实现“一院一基地”的目标。

编辑:李若岩

版权所有 重庆师范大学

Copyright © 2007 - 2010 CQNU.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