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新闻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网 > 学术新闻 > 正文
我校教授靳明全做客三春湖讲坛
来源:文学院 作者:王树奇、熊飞宇 日期: 2015年06月05日 11:47 点击:

2015年6月4日,文学院教授、重庆市抗战文史研究基地主任靳明全,以“抗战文学中的袍哥、纤夫及重庆雾”为题,做客我校“三春湖讲坛”。讲座由我校图书馆副馆长姚莉芬主持。

讲座分为三大部分。关于重庆的袍哥文化,靳教授认为,袍哥文化主要体现于他们的专门用语。举例的基础上,靳教授分析了袍哥语言的来源及演变。他指出,抗战时期巴蜀作家用笔记录了他们所见所闻或是亲身接触的袍哥,这些有关袍哥语言及袍哥形象的记录和描绘,对抗战文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纤夫文化,靳教授着重介绍了长江边上纤夫职业的由来及其发展的悠久历史,包括川江号子等纤夫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抗战爆发后纤夫在后方物资运输方面的特殊作用,强调他们对于抗战的重要贡献。通过对《嘉陵江之歌》一诗的分析,靳教授指出在过去的研究中对纤夫处境苦难、生活无奈状态关注的缺失,鼓励同学们充分利用区域优势发掘其文学意蕴。

在讲座的第三部分,靳教授着重指出重庆多雾的地理特点对于重庆的意义及其在抗战时期应对日军轰炸的重要作用;而“雾季戏剧”的产生,更说明了雾对于抗战时期文化的独特贡献。同时,他也指出,抗战文学对于“重庆雾”现象的观照及描绘,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异化,如将重庆雾描绘为沉寂、闭闷、利诱、险恶等命运象征,是意识形态对文学强制性解释的结果。

最后,靳明全教授总结指出,当前的抗战文学研究特别是关乎重庆抗战的袍哥、纤夫形象研究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以及今后值得各位学子特别关注的地方。他认为,抗战时期袍哥虽有诸多负面东西,但其对于抗战胜利的巨大正面作用却鲜见有人挖掘;抗战时期纤夫的坚忍奋进精神虽曾被大力褒扬,但他们作为人的地域生存环境的无奈性却少有人问津;而在抗战中发挥重大作用的重庆雾,却在文学中多被视为政治黑暗的象征。因此,大后方抗战文学中的袍哥、纤夫及重庆雾的研究有待反省和深入。

据悉,本次讲座是我校社科普及活动“解读抗战文学,弘扬抗战精神”的系列讲座之一。

编辑:李若岩、何瑶

版权所有 重庆师范大学

Copyright © 2007 - 2010 CQNU.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