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新闻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网 > 学术新闻 > 正文
杨澜做客重庆新闻学院大讲堂 与大学生畅聊申奥背后的故事
来源:新闻中心 作者:首席记者冯美琪、李然,记者傅汝欢、余华尊,实习记者杨宇婷 日期: 2015年11月27日 20:57 点击:

“是怎样的动力,让您十几年来始终如一地办《杨澜访谈录》栏目?”、“您是如何看待大学生谈恋爱?”、“您是如何平衡家庭和事业?”……如此有趣的提问情景,出现在11月27日的重庆师范大学校友会堂中。

“为什么我会有三次参与申奥的经历?”我国著名节目主持人、媒体人杨澜一开口就抛出问题,随之引出本次重庆新闻学院大讲堂的主题“我的三次申奥”。

人生要有踏出一步的勇气

“1993年,刚工作三年的我受北京奥申委的邀请,随其至蒙特卡洛,参加申奥工作。当时大家都很自信,连某气功大师都预言此次申奥必成功。”杨澜回忆起第一次申奥工作中的情景,引来阵阵笑声。

随即,她话锋一转,“到达之后,我们发现当时的情形与我们预想的完全不同。”杨澜谈到了她的所见所闻,我们申奥有一些不利因素:宣传攻势不强、媒体与公众舆论间的鸿沟、社会各领域与西方媒体交往经验的缺少。

第一次申奥,中国代表团失败了。这次经历使杨澜开始反思自身。“我到底对这个世界了解多少?”、“我是否应该满足于当下的生活,还是应该真正地去学习,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于是,她毅然辞去了工作,切断了后路,决定出国留学。

“我不愿意在某种可以预见的未来做一只井底之蛙。”杨澜认为,人生的乐趣在于敢于放弃、敢于冒险。“创造有7个秘诀,最后一个是你永远要有走进烟雾的勇气。”她借用达芬奇的话,希望在座的学子能永远有一种保持梦想、在烟雾中踏出一步的勇气。

用真情经受住时间的考验

“在第一次申奥失败时,我说我们还有机会。没想到,这个机会在2001年就降临了。”杨澜说道。当时在坐月子的她,毫不犹豫地接受了北京奥申委的邀请,加入申办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北京代表团,担任申奥形象大使。

杨澜谈到,当时何振梁先生对她提出了要求,希望她能用其所学,把北京申奥的信心和态度恰到好处地传达给世界。

“七百年前,马可波罗临终的时候,他身边的人问他,你所描述那个遥远、神秘的中国是真的吗?马可告诉他,我告诉你们的不及我看到的一半。而我今天能在有限的时间里,为国际奥委会所陈述的部分,也只是中国的九牛一毛。我希望你们用自己的眼睛看中国、了解中国,看到我们这个国家所发生的改变。”这是杨澜多年情感积淀的一段话,是她在莫斯科陈述会上的真情流露。最终世界选择了中国。

杨澜始终坚信一点,无论数据多么有利,经济实力多么强大,最后真正打动人心的是发自内心的情感。“大家未来在媒体行业中,无论是从事什么工作,都不能缺少一份真情。因为只有真情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学习会让世界向你敞开大门

2015年4月,一句“我愿意”,杨澜开启了属于她的第三次申奥之旅。

杨澜表示,这次申奥工作,面对北京申奥团中无人可用国际奥委会的第一语言“法语”做陈述这一难题时,她迎难而上。“法语发音失之毫米,意思便差之千里。”因此,她时常请教法语专家,一字一句地练习法语。

历时三个星期,在洛桑的技术性陈述会上,杨澜便能运用一口流利的法语,震惊四座,向奥委会委员们展现了中国代表团的诚意。“当时有人以为我会说法语,便过来与我交谈。我告诉他,我最近才开始学习法语。如果你要能把这票投给北京的话,2022年时,我保证全程用法语跟你交流。”杨澜讲述的这段小经历,引起满堂笑声。

“学习是一件有挑战、有趣的事情。当你把一生都作为学习的机会时,你就会发现,这个世界在向你敞开大门。”

讲堂尾声,杨澜表示,三次申奥经历,让她看到了中国社会的种种变化。这些改变不仅仅是“怎样说好中国故事”的变化,还包括更深层的观念、理念的变化。“在这三次申奥中,世界看到了中华民族不断增强的自信。这就是中国的改变。”

最后,杨澜还就大家关注的话题与大学生进行了互动交流。

很多学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杨澜不仅用自己的女神气质打动了大家,更用她分享的经历鼓励和启迪着大家,必须点个赞!

重庆新闻学院院长王国庆、我校党委书记邓卓明出席讲座。校长周泽扬主持讲座。市内部分媒体记者及重庆新闻学院师生聆听讲座。 

                         (摄影:新闻中心摄影部)

编辑:李若岩   图片编辑:邓桂华

版权所有 重庆师范大学

Copyright © 2007 - 2010 CQNU.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