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新闻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网 > 学科建设 > 正文
聚焦学科建设(4):历史与社会学院:夯实基础增后劲 服务地方谋福祉
来源:新闻中心 作者:种静华 杜江茜 日期: 2010年04月06日 14:41 点击:

历史与社会学院:夯实基础增后劲 服务地方谋福祉

——专访历史与社会学院院长邓晓教授

编者按:1954年建校之初为历史科,后来逐年发展壮大为史地、政史系、历史系、历史与文博学院,再到现在的历史与社会学院,这是一个紧跟时代步伐、发展后劲十足的学院。她研读历史、保护文物,她用高倍眼镜审视过去,踏着古人留下的足迹寻找归宿,又站在历史的关口展望未来。本期,院长邓晓教授将带我们一起走进历史与社会学院。

历史与社会学院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深厚的学术积淀,明确了切合自身实际的办学措施及思路。通过长期实践,学院领导班子提出了“教学立院”、“学术强院”、“ 制度理院”、“和谐兴院”的办学理念,并得到全院师生的认同。院长邓晓教授表示,在这个理念中,“教学立院”是办学根本,“学术强院”是发展动力,“制度理院”是教研保证,“和谐兴院”是集力法宝。

学术强院,内外兼修上层次

作为我校历史悠久的教学单位之一,该院在发展过程中,坚持以学术强院为动力,注重提升教学、科研水平,不断开拓发展新空间。

夯实发展基础 该院对内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设施完善,对外积极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在师资队伍建设中,学院坚持“引进来发展”和“送出去深造”相结合,吸纳人才的同时,大力培养、提高自身师资水平。在教学设施的投入中,学院坚持集中投入和零散购买相结合,充分利用国家财政部共建项目经费。在对外交流与合作上,学院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即将同行专家“请进来”举办学术会议、作高水平学术报告;派教师“走出去”参加各种规格的学术研讨,进行实地访问、调查研究。通过学术交流与合作,学院与国内外同行建立了密切合作关系,为学院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加强学科建设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该院现有历史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个、教育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下方向1个,并新申报成功了教育(历史专业)硕士方向,在读硕士生106人。硕士点中,“专门史”作为重庆市重点学科,在李禹阶教授带领下形成了以教授、博士为主体的科研团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同时,该院还有历史学(师范)、博物馆学和社会工作共3个本科专业,在读本科生857人。本科专业中,“博物馆学”、“中国古代史”和“社会学概论”为校级精品课程。对于新增的“社会工作”专业,学院将在师资队伍、图书资料及学科建设方面加大投入,使之成为学院发展的又一个亮点,达到三个专业协调共进的目的。

积极搭建科研平台 学院拥有三个省部级科研平台,两个校级重点科研平台。这些平台积极服务于教学科研,承担了全校的公选课,正向更高目标迈进。其中,作为重庆市重点人文社科基地的“三峡文化与社会发展研究院”正积极努力为成功申报教育部重点人文社科基地作准备;在建的市级教学实验示范中心“科技考古实验室”正在以微痕技术为突破口申报国家文物局重点研究基地。此外,“重庆师范大学博物馆”挂靠该学院,为学院师生提供了良好的教学科研平台,并通过对外开放产生了良好的宣传效应。

收获丰硕成果 通过以学术科研为强院动力,内外兼修双管齐下的不断进取,学院在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上取得了较大成绩。仅从2004至2009年,学院老师成功申报国家级科研项目9项,教育部科研项目4项,省市级科研项目近20项。获得教育部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重庆市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重庆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4项,三等奖5项。在目前学院的三大特色研究(专门史、三峡学、科技考古)中,三峡研究位居重庆乃至全国前列,共出版了《三峡远古时代考古文化》、《三峡考古与多学科研究》、《三峡文明史》、《三峡动物考古》、《从巴都到陪都》、《三峡巴文化考古研究》等十余部学术专著,科技考古中的微痕考古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教学立院,夯实基础求进步

学院坚持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立院根本,将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到教学实践中去,重点平台的搭建立足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并根据专业不同制定相应学生培养计划。通过多管齐下,达到理论实践上水平。

科研成果深化教学实践 邓教授认为,科学研究既包括教育科学研究,也包括专业学术研究,它可以是对教学本身研讨的成果,也可以是对专业探索的智慧结晶。教学与科研是相辅相成的,不少科研成果本身就产自教学过程之中,是教师长期教学的经验总结,亦是教师对某领域有的放矢长期研究的结果。该院教师对科学研究成果的运用,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学技术,还有利于对教学内容的进一步深化。

平台搭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该院现拥有“三峡文化与社会发展研究院”,“考古学与博物馆学教学与研究中心” 和“科技考古实验室”三个重点平台,研究成果体现为和三峡地区历史与文化的紧密结合,有不少科研成果被运用到地方博物馆建设、地区历史文化景观规划以及为地方政府及社区决策参考等方面。师生在重庆市第三次文物普查、第二次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审定、抗震救灾的文物抢救与保护中发挥积极作用,得到市文广局及区县文物部门高度评价。      

和谐兴院,直面挑战促发展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历史与社会学院在前进中也面临着所有长线专业、小规模专业所面临的困境,承受着当今人们对社会工作专业认识的误区与不足。面对今后的发展,学院将一如既往地勇于接受挑战,上下齐心营建良好的竞争氛围,力求学院的科学发展。                       (记者 种静华 杜江茜)

                               

 

凝聚人心谋发展  强化管理求突破

——专访历史与社会学院党总支书记常云平教授

编者按:随着学校的不断发展,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调整后的学院正以崭新面貌迎接未来发展。记者就学院动向、发展定位与特色、人才培养等问题专访了历史与社会学院党总支书记常云平教授。

记者:根据学校的整体规划,学院在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后有哪些新的动向?

常教授:学院专业调整之后,我们首先注重凝聚人心,在全院师生中宣讲学校进行专业调整的正确性与前瞻性,关注师生议论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举办主题活动,使师生调整心态,聚集人气,共谋发展。同时,我们将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作为政治生活的常态,贯穿于教学、科研、管理、学习等环节,进一步完善下属党支部工作的体制和机制,完善领导干部的角色分工,强化责任意识和协作精神,为学院又好又快发展打好思想基础。

具体来讲,就是积极推动传统专业(历史学)和精品专业(博物馆学)的专业教学、科研及学科建设更上一层楼,着力提升新兴专业(社会工作)的教学、科研及师资水平;努力搭建历史学、博物馆学、社会工作三个本科专业的共同活动平台,使重组的历史与社会学院师生真正融为一体;推动二级教代会的建立,让教职工的参与意识和监督职责落到实处;建立学风建设的长效机制,全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与考研率,真正把“全发力,求突破,上水平”落到实处。

记者:经过专业调整与归并后,学院是如何定位的?

常教授:学校专业调整后,新的历史与社会学院将继续坚持以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为中心,着眼于为重庆中学历史学科培养教学型专门人才、为三峡地区的文博事业及社会工作服务,着力提高教学、科研水平,把学院建设成为具有区域性特色,保持在西部师范院校同类学科领先地位的教学研究型学院。

记者:与国内同类型学院相比较,贵院有哪些专长及特色?

常教授:我院特色研究有“三峡文化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研究”、“国民政府战时首都研究”、“三峡区域考古研究”,其中,“考古学与博物馆学教学与研究中心”是重庆市政府确定的我市与北京大学进行战略合作的关键项目之一,“微痕科技考古”在同类院校中处于领先地位。

此外,我院在服务地方社会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历史专业毕业生在日前结束的重庆市直属中学历史教师赛课决赛中获奖名次占绝大多数;博物馆学专业师生在我市第三次文物普查中起到了生力军的重要作用;学生社团“红岩春秋之友社”举办的红色景区义务导游活动受到市领导的高度赞扬。

目前,“三峡文化与社会发展研究院”正积极努力为成功申报教育部重点人文社科基地作准备;“科技考古实验室”正在以微痕技术为突破口申报国家文物局重点研究基地。

记者:人才队伍是学院办学实力的根本反映,学院将如何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常教授:我院将不断加强拳头重点学科(如专门史、考古学与博物馆学)师资队伍建设,充实新兴学科社会学(社会工作)师资;加大引进人才和培养青年教师的力度,继续坚持与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四川大学、重庆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签订协议培养博士等办法,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尽快补充紧缺学科专业的教师;积极支持配合做好教师的国内外进修培训工作,使中青年教师能尽快脱颖而出成长为专业精湛的学术骨干,力争建立一支数量足够、结构合理、相对稳定、高素质的学科队伍,在服务重庆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过程中能作出重要贡献。

记者:新形势下,如何做到学生培养的人性化与科学化?

常教授:我院将针对各专业的不同特色,拟定不同的培养方案,力争实现学生培养的人性化和科学化。

针对历史学的师范专业特色,重视师范生技能的培训,定期开展师范生的“微格教室训练”,对低年级学生开展三笔一话基本技能训练,高年级学生加入了模拟课堂等专业训练。另外,为培养师范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我院积极与中学合作,让学生们利用课余时间去中学听课观摩,使其在夯实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走上讲台、走进社会。

针对博物馆学和社会工作等非师范专业的学生,学院组织参观博物馆、人文遗址、优秀社区及相关服务机构,参加国家文物普查工作,丰富学生的社会阅历。其中,我们特别注重培养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组织学生走进社区、走进福利院、走进学校进行实习,在培养学生自主实习能力的同时开拓更广泛的实习领域。

同时,我院将继续以协会为载体,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为同学创造更多的专业实践机会,还将邀请中学优秀老师结合当前的教育教学实际情况,为我院师范生传授讲课、说课的方法,邀请知名专家为学生开展关于择业就业的讲座,对学生进行心理与实战指导,让学生找好自己的定位。此外,学院还将以开展高校社工论坛、征文比赛、校园社工活动等方式,举办社工节,扩大社会工作在学校、社会的影响力,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           (记者 种静华)

编辑:柳卫东, 刘清泉, 王军, 付冬生

版权所有 重庆师范大学

Copyright © 2007 - 2010 CQNU.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