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新闻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网 > 学科建设 > 正文
教学科研互动,服务地方发展
来源: 作者: 日期: 2010年01月19日 20:17 点击:

编者按:地理科学学院是我国西南地区高等院校中创办最早的地理系科之一,经过55年的发展,现已发展成为重庆市市属高校中规模最大的地理教学与科研基地。就此,记者采访了我校地理科学学院张述林院长。

 

地科学院现具备职称结构合理、高学位比例高、学缘结构良好、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在不断地摸索与实践中,该院逐渐呈现学科建设成体系、专业特色鲜明、科研亮点突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等特点。

学科建设初成体系

学科建设是一个学院的生命线,该院现初步形成了“四乘二”结构的地理科学本科教学体系,颇具特色。

“两模式”:“三位一体”地理教学模式和“一二十”地理人才培养模式。“三位一体”地理教学模式即以课堂教学为基础,以年级层次为抓手,以能力训练为目标,强化学生学科基础,着力培养实战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一二十”地理人才培养模式即“一个总体目标,两个严格管理和十大实践环节”,坚持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强实践、重创新”的高水平中学地理教师和高层次技术专业人才的总体目标,不断加强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计划的严格执行和管理,加强学生培养方案严格执行和管理,针对不同专业设置不同方式的实践教学内容,大体分为十大实践环节。

“两体系”:地理教学管理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在教学过程中,形成学生-教师-教研室-系-学院组成的结构合理,办事效率高的教学管理体系,形成“三层次、十环节”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专业实践、综合实践、创新实践,把学生培养成合格、优秀、具备创新精神的人才。

“两特色”:专业建设的“五模”、“五性”特色。地理科学专业的“五模”特色即 “主干课程”、实验教学、《地理教育》杂志、重点学科与科研平台等为五大模块,“五性”特色所指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建设的依托性、区别性、技术性、服务性和团队性。

“两精神” :新专业课程建设的“五分”创新精神和“四团”专业精神。地理信息系统新专业建设的“五分”创新精神即在课程安排中坚持“分析、分类、分级、分层、分组”五步走,以形成 “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的新教学方式。该院把以“创新团队”为科研促进教学的突破口,以积极申报“教学团队”为动力,激活“科研团体”的活力,培养整个专业的“团结”精神,简言之“四团”专业精神。

专业建设特色鲜明

地理科学专业是该院传统专业,也是我校校级特色专业,在不断发展中,逐渐形成“五模”特色。

学院在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坚持科研平台与教学的有机结合,优质教学团队授课,强化教学机制改革,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实现课程设计科学化、教学方法多元化、教学检查常态化。积极引进博士、教授等高层次人才进入教学团队实施教学,大力推进教学改革,改进教学方法,鼓励教师参加科学研究,学院教师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科研实践经验,为特色专业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该院现有GIS市级重点实验室、人文地理市级重点学科,以及资源环境研究所、水土保持研究所、区域旅游开发研究所、城乡规划研究所等,为特色专业建设不但提供了科研平台,而且也提供了教学平台。

“二分”学生培养模式

在学生培养方面,该院具有较完备的培养模式。学院实行二分培养:分时、分专业的培养学生,依据入学时间和专业不同实行各异的学生培养计划,实现学生人文精神培养和专业技能与职业技能培养的并举。培养过程中,坚持“学习讲内涵,生活讲情趣,发展靠后劲”的学生工作指导方针,张扬学生个性,体现对经济困难学生群体和心理障碍群体的重视,彰显人性化关怀。

教学科研互动,形成良性循环

学院坚持走“教学定科研、科研寻项目、项目促教学”的教学科研良性循环发展道路。一方面,积极支持老师从事科学研究,另一方面,鼓励科研成果颇丰的老师积极上课,教学育人,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成果——培养人才。

该院建立和完善了科研成果向教学转化的激励机制,在科研立项时注重引导,在教学质量评价中予以重视,鼓励教师将自己或本学科最新的科研成果应用到本科教学中,及时将最新的科学研究前沿传授给同学,使科研成为教学内容更新的“主要食粮”。另外,学院成立了精英组合、GIS创新团队和地理科学兴趣小组,积极吸纳优秀学生参与,知识体系与现实结合性强,形成了科研促进教学,教学“反哺”科研的良好局面。

科研颇具特色,服务地方经济

目前,学院科研已经在自然灾害与生态环境建设、旅游规划与区域发展、三峡库区资源环境遥感与GIS等方向形成了鲜明特色,在重庆和西南地区具有突出优势,在全国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学院围绕城市地理信息科学技术及应用、空间分析与地理计算、遥感监测与环境演变信息分析、区域地理信息系统开发等方向,结合西南,特别是重庆及三峡库区,积极开展的三峡库区自然灾害与生态环境研究、区域发展与旅游规划研究、西南喀斯特地区石漠化防治研究、资源环境遥感监测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

近五年,学院承担了973计划子项目——“西南喀斯特山地石漠化与适应性生态系统调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脆弱生态约束下岩溶山区乡村可持续发展导向模式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三峡库区乡村可持续发展导向模式研究”等一系列高层次的科学研究项目。专业教师在《地理学报》、《科学通报》、《地理研究》等核心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86篇。其中,研究着眼点主要服务于重庆或西南社会经济发展等的学术论文共计103篇,占总论文的55.4%。主要内容涵盖三峡生态环境问题、三峡库区资源利用、重庆市经济发展问题、西南地区岩溶研究、区域旅游开发等方面,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有力参考信息。

找准定位求发展,畅想未来蓝图

谈到学院发展蓝图时,张院长说,学院将以重庆市地理科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重庆市高校GIS市级重点实验室和《地理教育》杂志等为平台,以重庆市人文地理学市级重点学科、《地理教学论》市级精品课程为支撑,把握举办全国人文地理专业委员会年会的发展契机,到2015年左右,努力把学院建成在全国地理学界有一定影响,具有明显的以三峡库区综合研究为地域特色的、在个别研究方向(如三峡库区人地关系区域研究、长江三峡地理研究和中学地理教学模式研究等)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的从教学型向教学科研型过渡的地理科学学院。

 

                                              (记者:种静华)

编辑:

版权所有 重庆师范大学

Copyright © 2007 - 2010 CQNU.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