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新闻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网 > 理论频道 > 理论文库 > 正文
切实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 努力提高职业技能与素养
来源:重庆师大报第402期第3版 作者:王军 张敬 日期: 2014年10月15日 15:50 点击:

 

切实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

努力提高职业技能与素养

 

编者按:20143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要求各地教育部门、高等学校要把贯彻落实《能力标准》作为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和举措。我校长期以来高度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通过积极加强和改进辅导员职业培训、业绩考评等方式,努力提升辅导员职业技能与素养,实现专业化、职业化发展。本期,我们分享我校老师的研究成果,倾听历任及现任辅导员的心声,以更好地引领辅导员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毛宇老师既是专业教师,也做过学生辅导员,虽然老师的职责始终是育人,两个岗位的工作内容和方式却不尽相同。她感触很深的是,比起在课堂上传道授业的专业老师而言,辅导员的工作更加琐细,更加深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乃至精神的各个方面,责任重大。毛宇老师说:“上个世纪90年代,电话还不太普及,学生工作的突发状况比较多,学校专门安装了工作电话。只要晚上10点后电话响起,我就会特别紧张,因为推测多半是学生出了状况。不管夜里多晚,我都会直接赶到寝室去处理,之所以那么紧张,真是内心的责任感使然。”

  “大学是开放的、包容的,同学们来自五湖四海。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家庭,不同的成长环境导致同学们的个性特征、心理感受不尽相同。那时候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较低,我比较关注那些出身贫寒、自身条件也不太具有优势的学生,他们更需要关爱和帮助。”毛宇老师说,当时她带的一个农村学生,家庭特别困难,大冬天大家都在穿棉鞋了他还在穿单鞋,“有一天他跟我提出退学,说他的家庭实在支撑不了他上大学的开销了。我听了觉得很痛心,那时农村能出一个大学生太不容易,真是凝聚了一家几代人的希望,就此放弃实在可惜。于是我在各方面给他以帮助,同时给予他精神上的鼓励和关怀。”毛宇老师笑道:“现在他已经是一名非常优秀的中学教师了,因为感恩,他现在也在以自己的方式回馈社会。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们依然保持着亦师亦友的关系。”

  提到师生关系和相处之道,毛宇老师说:“我一直认为‘亦师亦友’是师生相处最和谐的方式。一方面,老师的确在人生阅历和知识积淀方面优于学生,毋庸置疑要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教育学生,我一直对我的学生严格要求,需要耳提面命时也绝不含糊,这都是出于对他们的爱,有了关爱的感情基础,即使严师也会与学生建立起平等的友谊。如果老师从心底里尊重学生,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那么他的教诲将如春风化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人生态度、价值取向,这就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道理。”所以毛宇老师看重辅导员的个人修养和思想素质,相信言传与身教同样重要。在她的身上也折射出那一辈辅导员的特点:个人的文化积淀与素养。

  淡然的心境也许是上一辈辅导员们的另一特点。对于学生,毛宇老师认为培养他们具有完善的人格比提升专业能力或是职业技能更加重要。“我不太以当下的学生所谓功成名就为自豪,毕竟金字塔尖只有那么一个。我的成就感最大的来源是学生在未来的人生中持续成长进步的后劲。知道他们工作顺利、生活幸福、精神愉悦,在职业和人生的成长过程中取得丰厚的精神滋养,就很欣慰了。”

谈到新一代辅导员们的工作,她坦言:“现在的辅导员信息交流渠道广,掌握新技术的能力强,这都是他们的优势。但他们现在面对的学生跟我们那时不一样,90后的学生生活在知识信息快速更新的时代,成长环境普遍也比较优越,他们更聪明机灵,自我意识也更强。面对现在的学生,除进行说服管理教育外,根据这一代青年的特点,老师还需要把客观的外在要求转变成学生主观的自我需求,激发他们自己成长、成才的渴望,才能真正对学生有所帮助。”

(记者陈丹薇杨柳) 

 

以责塑己用爱育人

 

  90年代,网络等新媒体尚不发达,办公条件相对较差,一个学院4个年级共4个辅导员,窝在一个仅几平米大的房间里,几张简单的木桌就是我们简易的办公桌。条件的艰苦并不影响我们工作的激情,我们切实深入到学生中去,亲自指导学生,既做学生的人生导师,又做学生的知心朋友。每天早上6点起床,跟学生们一起出早操;晚上查寝,关心每位学生的生活;课后,主动积极与每位学生交流谈心,随时了解学生的身心状况;哪怕半夜,只要学生有需要,我们都会亲自到现场。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学生的情况,点点滴滴,是深沉的爱,更是沉甸甸的责任。

  90年代,没有QQ,没有微信,连电话都很少,跑寝室就成了我们辅导员的家常便饭。当时,一个辅导员管一个年级,一个年级100多人,一个学期下来,辅导员基本能掌握每个学生的主要情况,能细致入微地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甚至思想状态。当时,虽然环境很艰苦、工作很繁琐,但我们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甘于奉献,以较强的政治素养、宽广的胸襟、良好的心态以及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将工作做到深入、细致、专业。

  记得刚开始从事辅导员工作时,我的年龄与学生相差无几,他们都称我“哥哥”,但作为辅导员,我清楚自己的责任。课堂上,我们是师生;生活中,我们可以做朋友。作为一名辅导员,要比学生站得高、看得远,要关心、爱护学生,对学生尽责,引导学生规划未来。大学四年里,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拥有怎样的能力与素质,辅导员起着重要的作用。从事辅导员工作多年,我认为每个学生都是可爱而优秀的,对任何一个学生都不能轻言放弃。还记得86级的一个学生,成绩虽不太好,但很好学上进,在我的鼓励下,他选择了考研。第一次考研失败,没有放弃;继续考,还是失败;他坚持考了四年终于考上研究生,现在已经是证券公司的一名老总。作为一名辅导员,必须要对每一位学生负责,要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以责塑己,用爱育人。(记者蒋雪)

 

提升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能力的路径

张明志

  教育的根本任务和使命在于培养人才。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高校“立德树人”的现实需要,亟待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辅导员队伍,来进一步落实“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

  坚持育人为本,激发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从业使命感、队伍归属感

  现阶段,高校在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进程中,仍然要回答和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人才培养必须首先坚持“立德树人”,即坚持一切从培养创新人才出发,把科学精神、思想品德、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落实“立德树人”,关键在教师,尤其是高校辅导员队伍。

  高校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指导者、组织者和实施者,是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因此,高校辅导员应恪守“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将自身的职业认同感、从业使命感、队伍归属感,融入学生课堂、融入学生活动、融入学生生活,以高尚师德、人格魅力、学识风范教育感染学生。同时,高校还应当为辅导员创造更加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让辅导员“工作有条件、干事有平台、发展有空间”。具体而言,在工作上,要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搭建平台,提高其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坚定其“一辈子做辅导员”的职业选择;在思想上,要持续关注辅导员的需求,使其品味到事业的成就感、创新的荣誉感和团队的幸福感,增强其坚定做好辅导员工作的使命感;在生活上,要使辅导员切实感受到组织的关心、领导的重视、同行的认可,打造一个团结有为的高校辅导员工作团队。

  坚持能力为要,积极培养“学习型、研究型、领导型”的高校辅导员

  高校辅导员工作在基层和一线,常常需要不断解决问题、总结经验。因此,努力达到“学习型、研究型、领导型”的要求,是提升高校辅导员工作能力的目标。

  过去高校辅导员主要发挥着教育功能,其重心在于思想政治工作。目前高校辅导员则发挥着教育、管理和服务功能,既要坚持政治性原则,又要促进学生自由而全面发展。尤其是2006年教育部颁发的24号令《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明确了高校辅导员的五条要求、八项职责和二十六条规定之后,高校辅导员逐渐从外在的压力转入内在的压力。这种内在压力使辅导员在关注学生成长的同时,还要特别关注自身的发展,做一个研究型辅导员已成为时代所需。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大多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专家有过辅导员工作的经历,不低于40%的高校党政管理干部曾从事过辅导员工作。为此,领导型辅导员的培养主要做好两个方面:一是积极培养由远及近的思维特质、使命导向的行为特征、决策引领的责任模式和自我驱动的激励需求等隐性胜任力;二是持续增强知识与技能两个方面的显性胜任力。

  坚持制度为基,建立健全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和专家化的长效机制

  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等文件相继出台以来,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定位、岗位职责、发展前景都得到了较好的制度性保障,辅导员队伍的发展迎来了机遇期。建立健全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和专家化的长效机制已然成为推进辅导员队伍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做好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保证和提升高校辅导员胜任力的必然要求。

  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应从辅导员的职业愿景、高校环境、政策支持和现实需要四个维度加以推进,在厘清辅导员的职业发展规律、职业准入条件、职业培训体系和职业考评机制的基础上,坚持岗前培训、在岗培训、骨干培训和域外培训相结合,设立辅导员教师岗和辅导员管理岗,打通辅导员职称和职务的双重职业生涯阶梯晋升渠道,凸显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化特点。

  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需要在专业化理论的指导下,从知识技能的专门化、自治组织的专业化、培训内容的科学化、服务定位的准确化和政策支持的有效化等方面加以积极推进。目前高校辅导员队伍“重使用、轻培养”的惯性模式依然存在,无论是微观视角下辅导员个体的生存状态、生涯规划、成长路径,还是宏观语境下政府的体制建构、机制运行、政策制定,都不同维度地反映出高校辅导员专业化水准较低的现状。因此,在彰显辅导员专业化的内在认知能力这一核心要素的前提下,应大力加强对辅导员个体的角色定位、高等学校的制度设计和社会环境支持系统的最优耦合,从而有效整合资源、完备专业组织、健全保障体系,凸显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特点。

  高校辅导员专家化要紧紧依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平台,着力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专门人才,通过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人才培养工程,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基地,选拔推荐一批有志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辅导员继续深造,攻读思想政治教育相关专业的博士学位。同时,进一步调整辅导员队伍的职称评审和职务晋升的资质和条件,坚持辅导员队伍建设引得来、稳得住、出得去,从立德树人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出发,切实解决好辅导员的教师职务聘任问题,培养一批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善于联系实际的老中青相结合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带头人和业务骨干队伍,使他们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从而激发高校辅导员的主观能动性,促使高校辅导员向思想政治教育专家方向发展。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2014041307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教育学部)

 

一份专职辅导员的职业生涯规划

  目前全国专职辅导员已达12.7万,队伍不断壮大,但辅导员的职业化、专业化发展面临着如下困难。一是职业定位模糊化,职责不明。辅导员工作除了学生日常思政教育和管理外,不少辅导员还承担了教务、宿管、安保等工作及各种临时性、突发性工作,存在针对性不强、效率不高等问题,在不同程度上产生了职业倦怠。二是职业知识和技能非专业化,辅导员的工作开展及学生教育,多依靠个人经验,缺少专业理论指导。三是辅导员职业地位和职业公信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个人自我发展方向不明,职业发展支持少,导致辅导员缺乏职业自信心和归属感。针对这些具体困难,《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的出台无疑为辅导员的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开拓出一条职业生涯发展的锦绣之路。辅导员应把握这一契机,制定一份属于专职辅导员的职业生涯规划。

  一、完成自我探索,进行准确定位。首先,辅导员要了解自身的职业兴趣、性格特点、能力倾向,以及所学的专业知识技能等因素,综合评价自身的性格特点和职业倾向,了解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完成自我探索。其次,对辅导员职业进行准确界定和认识,《标准》力证了辅导员工作的重心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并强调了攻读相关专业学位、参与学术活动和课题项目研究这一功能,我们辅导员更应向专业化研究型辅导员转型。最后,结合个人具体情况和职业环境分析,选择辅导员职业发展方向。

  二、设定阶段目标,制定发展规划。在《标准》中,职业能力初、中、高级的划分,也就是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中短期、中期、长期目标的设定。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的短期目标即熟悉职业知识,具备职业技能,解决辅导员工作中的具体问题,达到职业化的要求。而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更强调了职业知识的深度、职业技能的强度和职业素养的高度,是对专业化的要求。高级辅导员也就是辅导员生涯规划的长期目标,即实现辅导员的专家化。我们可根据自我发展情况,制定短中长期目标,阶段性实现自我升级。

  三、及时评估成果,推动职业发展。在《标准》中能力要求的制定和分阶段成果展现,是对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的再评估。通过再评估,检验不同职业发展时期辅导员发展状况,以此带动思考和进行行为调整,从而进一步激发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学习主动性。我们辅导员可通过系统化职业规划法推动自我的能力提升和职业发展,以实现职业目标,找回职业自信。

 

扣好辅导员工作的第一颗纽扣

陈禹辛

  网上流传的顺口溜“我是一名辅导员,其实就是勤务员……”多少道出了辅导员工作任务的繁杂,有不少青年辅导员自嘲为大学生保姆。20137月,我从学生转变为教师,成为了一名辅导员。

  在我的认知中,辅导员的角色和身份比较尴尬:是成长导师?是知心朋友?还是兼具监护人的角色?辅导员身上承载的种种角色相互叠加,如何在思想上端正职业认知是走好职场的第一步,就像扣纽扣,第一颗很重要,要扣好。

  青年辅导员的学科背景不同,大多不是思政专业出身,在指导学生时往往不知道从何下手。《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中强调辅导员需具备宽口径知识,增强文化底气,将思政学科专业性不够的危机转为契机。更重要的是《标准》列举了辅导员在思政领域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引导辅导员主动探索、自主学习,丰富青年辅导员的专业内涵。这让我们在集中、班会、学生沟通时不再漫谈,而是有意识融入科学严谨的教育理论。

  通过学习《标准》,我逐步明晰了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党团和班级建设等九大职业功能,逐一梳理了工作内容和岗位职责,设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根据自己的学科背景和能力特长,选择九大功能不同的领域深入发展,力争成为专家型辅导员。

  《标准》使我们青年辅导员明确了辅导员的工作职能、发展方向,有效解决了我们的思想困惑,帮助辅导员扣好第一颗扣子,走好工作的第一步。

 

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协同发展

姜土生

  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共同的目标,实现这个共同的目标,应加强二者的协同发展。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协同发展的现实状况

  高校辅导员队伍发展60余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30余年,相互支持和促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不同时期相互间的支持不平衡,二者间的协同发展还显得不够。

  (一)相互促进显现成效

  高校辅导员队伍发展过程中,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和发展提供了人才基础,不少人成长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核心力量,极大地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目前,全国有3万多名专职辅导员评聘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技术职称。

  (二)协同发展明显不足

  一方面,高校选留的辅导员专业背景“五花八门”,从事辅导员工作后大多数专注于自己原来的学科领域,最终评聘非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技术职称,专职辅导员中评聘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技术职称的不足1/4。各高校培训辅导员,注重学生事务管理实践,忽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培养,不少辅导员在面对学生多元化的思想观念和政治观点时难以引领。

  另一方面,随着学科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从高校系统扩展到党群系统、企业系统、军队系统、社区和农村,研究内容集中在原理、方法、史论等基础理论,研究者们较少关注辅导员工作,高质量的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应用研究很少。大多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点没有承担高校辅导员培训,没有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打基础。

  二、加强辅导员队伍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支持和发展

  为实现高校辅导员队伍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协同发展,可以从人才队伍、学科任务、理论成果等方面加以实施。

  (一)明确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身份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主体,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辅导员在做好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的同时,应对大学生关心的思想理论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推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学科分支的发展。

  (二)支持辅导员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

  辅导员承担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教学,既能充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队伍,又能加强与学生互动交流,提高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辅导员通过评聘高级职称,担任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生导师,增强学科队伍实力,整合更多教学和学科建设资源,为学科其他分支领域的理论研究作出贡献。

  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对辅导员队伍的支持和发展

  (一)提升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水平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培养的人才,可以直接输送到辅导员队伍,提高辅导员队伍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水平;有条件的学科点应该积极建设辅导员培训基地,为广大辅导员提供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培训。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点应扩大辅导员在职攻读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硕士学位的招生规模,使更多的辅导员能够有机会学习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能力。

  (二)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中增设辅导员专业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应该加强对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调查研究,形成辅导员教育培训课程体系,试点开设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方向,招收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定向培养高校辅导员。《能力标准》给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带来难得的机遇,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协同发展,必将实现双赢。

编辑:张敬

版权所有 重庆师范大学

Copyright © 2007 - 2010 CQNU.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