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新闻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网 > 专题宣传 > 正文
“半月新闻脍”:希望
来源:新闻中心 作者:小刀 日期: 2010年10月09日 16:24 点击:

半月新闻脍

希 望

九月的一半是收获,九月的另一半是收获的前奏和接续,我称之为“希望”。

希望自纪念来。“9.18”,中华民族视为“国耻”的特殊日子,作为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的青年大学生到底应该如何面对?愤恨和呐喊自不待言,铭记残酷历史、重温入党誓词自然也不可或缺,但我以为,最要紧的还是反思,反思当时之泱泱大国何以遭致弹丸之凌辱,反思今日之巍巍中华又该怎样应对纷繁放眼未来,反思“落后就要挨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里的真知灼见、颠扑不破。通过反思,我们赢得的是自尊。有了自尊,就有了希望;有了希望,就有了一切。有了希望,《在松花江上》的慷慨歌声自会从校友会堂延宕开来,不绝于耳;有了希望,“不忘国耻,以史为鉴,警钟长鸣,振兴中华”的大幅标语自会分外醒目,不时闪现。更为重要的是,在今次纪念“9.18”事变79周年的特别日子里,我还看到了一代新青年的清醒、睿智和远见——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大希望。

希望自关怀来。中秋、国庆“双节”前夕,学校举行了一系列“庆佳节、送温暖”活动,经济困难学生、离退休老同志、教职工代表、三胞三属等都感受到了学校的慰问和关怀,尽管礼品不贵、礼金不厚,但一枝一叶总关情,体现的是学校大家庭的温馨,也代表着事业兴旺的希望。外国语学院的学生还以“代理家长”的名义,把中秋礼物送到了永川区留守儿童的手里。这是希望与希望的对接和传递。这希望甚至传到了遥远的非洲大陆——基加利教育学院孔子学院也举行了“庆中秋、迎国庆”联欢活动,众多的中国元素、浓浓的思乡情结,感染着我们,也带给我们向往。引人瞩目的是,在中秋前夕重庆连晴高温的情况下,学校领导和相关部门采取多项措施为师生送上“清凉”,市教委的领导、校领导、各学院的领导纷纷深入到正在军训的2010级新生中间,看望、慰问这些“新兵蛋子”……桩桩件件,无一不在说明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实:人文关怀是重师的常态,常态里蕴蓄着不尽的希望。

希望自青春来。大学生正值青春年华,初来乍到的大一新生更是青春逼人。经历半个月正规的军事训练之后,26日、28日的汇报表演展现了他们的军训成果,宣扬了他们的青春力量,同时也昭示着新的希望。从“三点一线式”的高中课堂到“一招一式”的军营演武场再到“挥斥方遒、指点江山”的大学校园,要改变的不只是角色,还应有心态、责任和担当。所以,新生们响亮在开学典礼上的威武之声、铿锵之言,都将被视为青春的宣言和承诺。待到他年学成时,再来检视这一切,难道不是最美好的希望么?

希望自感召来。9月19日晚,47名道德模范来到我校,与我校近千名大学生联欢,真的是“今夜星光灿烂”。正如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周波所说:“道德模范和大学生的互动交流,一定能使广大学生心灵得到净化,情操得到升华。”道德模范们在重师得到了真正的明星待遇,早早的列队迎候,雷鸣般的掌声欢呼声,签名赠书时的蜂拥热闹,其实都是大学生们受道德模范光荣事迹感召的真情流露,体现着“90后”一代人的高尚追求和热烈响应。再联想到新建的校园人文景观“承诺墙”前同学们争相留影,一众新老党员在鲜红的党旗下高举右手庄严宣誓的情景,不禁让人倍感欣慰。这,应该正是最真切的希望吧。

环顾九月重师新闻,时时处处有希望。而我总觉得还少了点什么,于是惴惴地,又生出一点希望来——希望学校的学术氛围更浓一些,专家学者的讲座更多一些,像理科师范生教学技能创新大赛那样的专业性活动更热一些。如此一来,我们的希望才能离收获更近,我们的发展之路也才能走得更坚实。(小刀)

编辑:刘清泉, 付冬生, 李若岩

版权所有 重庆师范大学

Copyright © 2007 - 2010 CQNU.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