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新闻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网 > 学术新闻 > 正文
我校与山东大学、中国殷商文化学会共同主办“新文科背景下文明起源与国家形成暨纪念甲骨文发现125周年”学术研讨会
来源:历史与社会学院 作者:历史与社会学院 日期: 2024年07月21日 13:53 点击:

为推动学界对中华文明起源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研究的持续深入,更好地从新文科和多学科交叉角度阐释中华文明发展的突出特征,服务国家文化强国战略,由重庆师范大学、山东大学和中国殷商文化学会共同主办的“新文科背景下文明起源与国家形成学术研讨会——纪念甲骨文发现125周年”学术会议于7月15日至17日在山东大学青岛校区举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国家博物馆、南开大学、郑州大学、北京联合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30余所国内知名院校和科研机构的7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

山东大学校长助理、青岛校区党工委书记邢占军,我校考古学学科带头人李禹阶教授,中国殷商文化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王震中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李禹阶表示,本次研讨会具有时代性、创新性、学科融合性,突破了传统思维模式,对于探索中华文明起源与国家产生具有重要意义。甲骨文的发现扩充了中国古史的研究方向,丰富了研究方法,将上古史特别是殷商史由神话传说变为史实。研讨会是对新时代考古学、古文字学、历史学研究的回顾与展示,有利于加强各学科的融合交叉,立足于重大前沿问题,保持对学界热点问题的追踪,在新文科背景下寻求新突破。

主题发言环节,李禹阶教授作题为《春秋时代的新文化思潮及“礼仪”规制的泛化》的报告。他指出:春秋时期在霸主政治支配下诸侯之间的会盟、礼聘等方式中,已逐步改革、扬弃了西周传统宗法文化。这种新文化思潮是对西周礼制崩坏后的一次重大的文化变革,它使西周崇尚宗法血缘的严谨、有序、刻板、教条的礼义文化转型为一种新的文化风气。春秋时代的“礼仪”制度更注重对盟主的尊重及平衡各国之间的关系,它实际上形成了一种新的国家关系的重“仪”的文化形式。因此,春秋的“礼崩乐坏”并非简单体现在礼仪形式上,而是表现在其“礼仪”制度在“体用”上的分离,即西周“礼制”的崇尚宗法等级的本质属性已发生变化,而以“仪”为特征的“礼仪”形态却保存下来,成为其时重建“天下”秩序与国家关系的重要规则。也正是在重“仪”思潮影响下,各诸侯国在“礼器”运用上呈现泛化倾向。

在分组会议上,我校蒋刚教授、博士研究生刘旺作了题为《成都市新都区龙虎村十组遗址2021年考古发现及收获》的报告,展示了我校在商周考古领域所取得的新发现和新成果。在报告中,蒋刚详细介绍了我校山地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和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对龙虎村遗址所进行的抢救性发掘过程和出土材料。他指出,龙虎村遗址窑址群的发现,与金沙遗址、波罗村遗址等成都平原发现制陶遗存的周时期遗址共同构建了成都平原十二桥文化四个陶器生产规模与聚落规模相对应的层级,这也反映了陶器生产在十二桥文化经济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在龙虎村遗址发现的陶印章可能是巴蜀印章的原始形态,此项发现将巴蜀符号出现的时代上限追溯至西周时期。该遗存的发现为研究成都平原的考古学文化谱系、生产工艺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材料。

本次会议是我校与国内知名学术团体和高校共同打造、主办的第八届主题为“中华文明和国家起源”的系列学术会议,是近年来学院坚持开展优化学科布局、探索跨学科交叉研究、突出学科特色和区域优势、打造科研精品等工作所取得的又一重要成果。


编辑:蔡童

版权所有 重庆师范大学

Copyright © 2007 - 2010 CQNU.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