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新闻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网 > 学科建设 > 正文
生命科学学院:发挥生态学学科优势,创造高应用价值成果
来源:新闻中心 作者:记者罗维、傅汝欢 日期: 2016年01月06日 08:55 点击:

“植物环境适应分子生物学”创新团队,油用牡丹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广适、高产、抗病水稻资源创新及利用……近日,记者走访我校生命科学学院,发现这些特别的词汇与该院生态学学科建设密切相关。为了解具体情况,记者采访了该院副院长李英文教授。

“自生态学获批重庆市‘十二五’重点学科以来,学院高度重视学科建设工作,力争把生态学学科建成在西南地区先进、在全国乃至全球有影响的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基地”,李英文副院长说道。

学术交流、平台建设“双管齐下”,培养高素质人才

近年来,生命科学学院的学术交流日益广泛,科研平台建设更趋完善。

为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扩大生态学学科在国内外的影响,“十二五”期间,该院多次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来校访问或讲学;选派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到其它高校或科研院所进修;成功举办“第二届国际昆虫基因组学大会”、“第四届全国动物生理生态学学术研讨会”等重要会议。

为改善学科条件,打造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多样化研究平台,“十二五”期间,生态学学科新增植物环境适应分子生物学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市特色作物资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市级重点科研平台2个,以及重庆高校“植物环境适应分子生物学”市级创新团队1个;新组建重庆师范大学油用牡丹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重点实验室1个。“这些平台促进了生态学学科发展,大力提高了该学科的影响力。”李英文副院长谈道。

期间,该院涌现了“全国青年环保使者”梁金玲、“第十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提名奖获得者丁奕然等近百名优秀学生。此外,该院学子还斩获全国师范生技能大赛一等奖、“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铜奖、“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科技竞赛重庆赛区金奖、重庆市大学生创业大赛一等奖等大奖近30项。

六大学科方向凸显学科建设实效

“十二五”期间,生科院进一步凝练优化昆虫分子生态学、病原微生物功能生态学、寄生虫进化生态学、鱼类生理生态学、植物生理生态学5个学科方向,新建景观生态方向。“各方向的学术研究在国内均产生重要影响,部分学术成果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李英文副院长说道。

病原微生物功能生态学以家蚕基因组、中华蜜蜂基因组以及家蚕微孢子虫基因组数据为基础,围绕微孢子虫基因组、侵染寄生机制和家蚕抗病抗逆机理等分子生态理论,开展深入研究,并取得丰硕成果。该学科方向共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其中在《BMC Genomics》《Eukaryotic Cell》《PLOS ONE》《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Parasitology》等国际知名杂志上发表论文35篇。

鱼类生理生态学借助我国鲤科鱼类独特的资源优势,研究鱼类游泳运动、消化生理、能量代谢及行为学特征;揭示鱼类各种表型特征对不同环境因子的反应,探讨其主要生理功能进化的限制与权衡,分析环境变化的生态效应。“该方向极具应用价值,在保护和开发利用三峡库区鱼类资源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李英文副院长如是说。

“植物生理生态学方向立足于西南地区丰富的植物资源优势,对于阐明植物对生态环境胁迫的适应性、植物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等具有重要意义。”李英文副院长特别介绍道,该方向率先在重庆市开展了油用牡丹种质资源引进与创新利用、油用牡丹产业发展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等工作。

五大标志性成果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经过五年建设,生态学学科取得了系列成果,其中五项标志性成果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李英文副院长说道。

一是“葱蝇冬滞育和夏滞育专化基因比较研究”。该研究是国际首个系统的昆虫冬滞育和夏滞育专化基因比较研究。滞育发育的标志性基因可用于监测害虫的发育状态,达到控制害虫的目的。

二是对“资源昆虫及其病原微生物的基因组与生态多样性”的研究。“由该研究主导完成的重庆市中华蜜蜂129个亚种形态性状调查,涵盖了重庆13个区县五大山区。这是迄今完成的覆盖面最广泛、最系统的重庆市中华蜜蜂生态多样性鉴定工作”,李英文副院长谈道。

三是对“鱼类共栖生/外寄生车轮虫多样性及其与宿主的协同进化”的研究。该研究主要包括车轮虫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增添了动物寄生虫学的内容。

四是对“鱼类行为进化生理生态”的研究。该项研究获取了三峡库区代表性鱼类的游泳运动等重要生理、生态学特征参数,为三峡库区乃至全国的鱼类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五是对“广适、高产、抗病水稻资源创新及利用”的研究。该研究依托重庆市攻关项目“杂交水稻育种理论与技术方法创新”、“优质、越冬、高效水稻新品种选育”等课题,通过对杂交水稻新品种“冈优36”配套高产栽培技术的优化,形成了操作简单、适宜机插机收、节本高效的技术规范,并在不同海拔及生态区建立了核心示范片,使得该品种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辐射带动周边农户增产增收。据重庆市农业委员会统计,2013-2014年该品种在重庆累计推广应用面积15.44万亩,累计生产稻谷9094.16万公斤,产值2.36亿元,使农民增收2248.06万元,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同时,生科院率先在重庆市开展油用牡丹种质资源引进与创新利用、油用牡丹产业发展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等工作;与重庆市交通委员会、重庆市水利局等单位开展科研合作,提供水产种质资源调查、生态环境评价等咨询服务。

谈及“十三五”发展规划,李英文副院长表示,生态学学科将进一步优化学科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和学缘结构;努力建设高水平科研平台,力争在2-3年内建成教育部创新团队或重点实验室1个,在5年内打造国家级高水平科研创新平台1个;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大力开展教材、课程、授课方式、考核评价机制、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的教学改革与研究。

“此外,我们将重点围绕国家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发展和行业竞争力的焦点和难点,精心培育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青、重大与重点项目,大力提高基础研究和应用成果研发水平。”李英文副院长补充道,学院还将继续积极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主动与地方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合作,开展横向研发项目;大力开展科技创新,加快已有专利和科技成果的转化,切实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周泽扬教授在实验室指导科学研究

编辑:李若岩

版权所有 重庆师范大学

Copyright © 2007 - 2010 CQNU.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