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新闻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网 > 文化重师 > 正文
我校禺风剧社话剧《切•格瓦拉》亮相市大学生戏剧节
来源:新闻中心 文学院 作者:尧月、刘瑞笛、王邴辉 日期: 2012年04月28日 10:13 点击:

“当大幕拉开那刻,感动奔腾而至。3个月在车库排演的经历,通过对剧本和人物的无数次揣摩,让我们对人生价值、未来理想都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在《切·格瓦拉》的排演中,我们成长得太多了。”演出后,一位演员激动地对记者说。

4月26日晚,我校文学院禺风剧社精心编排的话剧《切·格瓦拉》在校友会堂隆重上演。市戏剧协会评委到场指导,学校相关部门负责人、学院领导到场观看演出。

  19点30分,大幕伴随着歌队高亢激扬的歌声缓缓拉开,代表最穷苦人民的“拉丁美洲”深情向观众控诉了她的悲惨经历。剧中,切·格瓦拉正是看到了拉丁美洲人民的生存状况,毅然决定放弃美好生活并投身革命。虽然他的一生简短而传奇,但在歌队的解说和演员的诠释下,切·格瓦拉英姿勃勃的形象、宏伟的理想及崇高的革命情怀依旧被展现得淋漓尽致。剧末,切·格瓦拉被枪杀,留下壮志未酬的遗憾让现场观众感同身受,全场跟着歌队齐声歌唱《国际歌》,直至演出谢幕。

演出结束后,大家表示这场戏剧为他们上了一堂精彩的人生价值课,剧中所探讨的关于人性、革命、乌托邦、贫富、效率等诸多问题,让大家感到只有不断地去思考和探索,才能找准人生的风向标。

另悉,4月24日晚校友会堂还上演初等教育学院石头剧社的经典话剧《榆树下的欲望》。演员们精湛的演技一次次感染着观众的情绪,也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据了解,石头剧社成立于2008年11月,隶属于初等教育学院团总支。2010年石头剧社创作演出的多幕话剧《今夜有人敲门》荣获“第三届重庆大学生戏剧节”优秀演出奖、优秀表演奖、优秀剧目创作奖、优秀指导教师奖、优秀表演奖四项大奖。此次初等教育学院于海燕老师执导的名剧《榆树下的欲望》,意在发扬“石头”人的平凡与激情,用精彩的演出向经典致敬。

 

 

 

 

(摄影:钱晨蕊)

 

相关链接:

让青春和梦想一起飞扬

——评文学院禺风剧社演出的《切·格瓦拉》

张全之

2012年4月26日晚上,在校友会堂观看了文学院禺风剧社演出的话剧《切·格瓦拉》,很受震撼。演员演出之投入、演技之成熟,观众反映之热烈、表现人物之真切,都出乎我的预料。在近二个小时的演出中,我和其他观众一样全神贯注,数次泪水盈框,又数次开怀大笑,我觉得似乎不是在看学生的业余演剧,而是在大剧场观看专业团体的大型演出。

《切·格瓦拉》是一部出自名家之手的诗剧,台词充满激情与诗意,而且篇幅宏大,但在整个演出中,主要演员朗诵长篇台词时能将诗情与表演融为一体,节奏、感情有张有弛,控制得十分专业,感情表达流畅自然,毫无矫揉造作之感;而配角演员适当插入的方言,极大地提升了舞台效果,让人凝眉思索,又让人忍俊不禁。

舞台动作的夸张性和写实性,也得到了很好的结合。《切·格瓦拉》是一种具有浓烈表现主义色彩的剧作,它需要表演者对舞台动作进行变形处理,而又不失其基本的真实,在这一点上,从导演到演员,似乎都十分清楚,所以他们在夸张的动作之中,渗入了滑稽表演的手法和诸多时尚因素,极大地激发了观众的热情,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剧中几位主角的表演可圈可点。格瓦拉的扮演者对人物的心理有着深入了解,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酷肖那位异国的英雄:神似大于形似,让人忘其形而得其神;扮演拉丁美洲的女生,对人物的悲苦命运深有体察,当在广场上被人耻笑时,她哭诉着,希望人们不要让她活到明天,以免给这个世界丢脸。当她动情地朗诵这段台词时,很多观众潸然泪下。格瓦拉的母亲——这位一直思念儿子、牵挂儿子的母亲,听说儿子离开古巴又走向战场之后,彻底地绝望了——她知道今生再也见不到儿子了。她含泪诉说着对儿子的思念,她不明白为什么她儿子总是与全世界为敌,总是从一个战场走向另一个战场。她无助地呐喊:你去拯救苦难的人们,可我们怎么办?!这场戏的演出难度是很大的,但扮演母亲的这位女生,以其形神兼备的表演,将这位母亲的复杂心理表现得十分充分,让观者泪如泉涌。自然,还有多位演员,如格瓦拉的恋人、他的战友等都有着不俗的表现。那些配角演员,也十分尽职尽责,很好地完成了自己的演出任务。

切·格瓦拉是一位理想主义者,一位永远的战士,一位现实中大战风车的唐·吉诃德。他要扫除一切的压迫、剥削和奴役,他渴望给所有的人带来自由和幸福,为此他努力着。但当古巴革命成功之后,他发现理想并没有随着革命的成功应声而至,相反,古巴的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了诸多矛盾,人民并没有进入理想的天国。为此他发起“新人”运动,希望通过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来摆脱现实困境,但他的主张遭到普遍抵制。在这种情况下,这位理想主义者,断然放弃了在古巴的高官厚禄,再次进入拉美的森林,成为一名游击战士,直到最后献出生命。随着格瓦拉的牺牲,关于他的传奇就开始在全世界传播,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思考。

格瓦拉是一个谜——即让人迷恋,又让人迷惑,作为符号和旗帜的格瓦拉和真实的格瓦拉事实上存在着很大的距离,所以把握这个人物是很不容易的。而《切·格瓦拉》这个剧本又被赋予了深刻的寓意,甚至还有着编剧家难以言明和难以明言的思想寄托,这又为演出者设置了很高的难度。但是,这群涉世未深的在校学生,竟然敢将它搬上舞台,这里需要的不只是勇气,还有智慧和能力。事实证明,他们的选择是正确的,他们很好地阐释了格瓦拉的精神,也间接地表达了剧作家埋藏在剧本后面的难言之思。那么,这些尚嫌幼稚的年轻人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我想这大概与格瓦拉的精神有关。浪漫的、叛逆的、放荡的、无畏的、纯粹的格瓦拉,一直是世界各国青年们的偶像,尤其在20世纪60年代,他常常被青年们奉为精神领袖。所以说,格瓦拉身上的理想主义气质和青年学生身上的青春气息得到很好地结合,相映生辉、相互衬托。

自然,作为一次实验性演出,也并非做到了尽善尽美。配音配乐及音响效果,并不理想;部分场景的布置和个别演出动作、表情还存在着与剧情不符的问题,但瑕不掩瑜,总体而言,演出是成功的。

梦想是美好的,青春是绚烂的,当梦想与青春相遇,就注定会上演一场人生大戏,一场艺术盛宴。这些年轻学子们对格瓦拉理想主义的阐释,就达到了这样的效果,我愿意为他们鼓掌,为他们喝彩,并愿他们在将来会有更大的收获。(作者系我校文学院院长、教授)

 

编辑:付冬生, 李若岩

版权所有 重庆师范大学

Copyright © 2007 - 2010 CQNU.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