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新闻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网 > 理论频道 > 理论文库 > 正文
聚焦2013年度国际国内哲学社会科学“大事件”
来源:重庆师大报第395期第3版 作者:王军 张敬 日期: 2014年10月15日 10:39 点击:

聚焦2013年度国际国内

哲学社会科学“大事件”

编者按:回顾不平凡的2013年,社会各领域硕果累累,学术界亦呈现出一派生机,涌现出许多令人瞩目的成果。当今世界的学术研究进入到多领域和跨学科交叉渗透新阶段,学术交流的分享和融合推动学术不断创新。本期,我们一同盘点2013年度国际人文社科新成果,梳理国内哲学社会科学新特征,准确把握学术发展新动态。

 

2013国内哲学社会科学新特征

 

  2013年,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丰硕。中国梦、十八届三中全会为哲学社会科学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注入了新活力。本文从哲学社会科学界部分观察点入手,反映一年来该领域的发展与进步。

“中国梦”提供研究新平台

  继“复兴之路”展览上首次宣示“中国梦”之后,习近平主席在317日的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闭幕会上,阐述了“中国梦”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和实现途径。“中国梦”为哲学社会科学学者提供了广阔的研究平台和深邃的理论空间。

  48日,中宣部、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在北京召开了深化中国梦宣传教育座谈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在会上指出,社科界要切实加强理论研究,深入阐释“中国梦”的重大意义、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为深化“中国梦”的宣传教育、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提供有力支撑。

  127-8日,“中国梦的世界对话”国际研讨会在上海召开。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王伟光发表演讲指出,“中国梦”是推动人类进步之梦,实现“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也是中国更好地肩负起推动人类进步责任的过程。

  国家社科基金把组织开展“中国梦”专题研究列为2013年课题规划和评审工作的重点内容,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研究”纳入201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第一批重大项目招标课题,面向全国公开招标。

十八届三中全会激活学术新领域

  2013119-12日,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学者认为,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产生巨大激活作用。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学术研究层次和地位的提高,中国人文社科研究将进一步走向世界、走向全球。

  学界还开展了一系列研讨会、宣讲会等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121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宣讲团动员会在京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副书记赵胜轩强调,宣讲工作要紧紧把握全会精神,做到五个“讲清楚”:一是讲清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二是讲清楚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三是讲清楚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部署和创新举措;四是讲清楚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保证;五是讲清楚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要求。

毛泽东研究成热点

  2013年是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全国各地以各种方式纪念和缅怀毛主席为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作出的重大贡献。

  1018日,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历史研究》编辑部主办的“历史视域下的毛泽东与毛泽东思想”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与会学者围绕毛泽东对什么是社会主义问题的探索及其贡献、毛泽东的文化建设思想及其时代价值、毛泽东与中共党史研究等问题进行了研讨。

  1218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举办的“毛泽东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

  1226日,中共中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座谈会,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指出,新形势下,我们要坚持和运用好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把我们党建设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意义大凸显

  1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进行第十一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推动全党学习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更好地认识国情,更好地认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势,更好地认识历史发展规律,更加能动地推进各项工作。

  习近平强调,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系统、具体、历史地分析中国社会运动及其发展规律,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不断把握规律、积极运用规律,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只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我们才能不断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中国法学会助力法治中国建设

  1129日,中国法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开幕。习近平、张德江、刘云山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会议并向大会表示祝贺。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法委书记孟建柱受习近平总书记委托代表党中央发表了题为《积极投身法治中国建设的伟大实践》的祝词。

  孟建柱要求中国法学会和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紧紧围绕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不断推进法学理论、法治实践、法律制度、法治文化创新,在法治中国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再立新功。

马哲研究会通经典与当代

  在我国改革开放35周年之际,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更应该结合现实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做出全方位的研究。进一步讲,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视野拓展到当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在新的历史时期,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学术界的重大任务和历史使命。1026-27日,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主办、北京大学哲学系承办的第十三届“马克思哲学论坛”在北京召开,主题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经典与当代”。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举措,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1221日,由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共深圳市委党校联合主办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与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理论研讨会”在深圳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王伟光在会上指出,在当前社会背景下,要用市场经济的办法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史学研究聚焦学科交叉与对话

  111-3日,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历史研究》编辑部主办的第七届历史学前沿论坛在西安召开。

  与会学者通过对“交叉与对话:多学科方法与历史学研究”这一主题的多侧面聚焦,探讨交叉学科方法在历史学研究中的运用,提倡研究成果理论的方向性、方法的多样性、材料的新颖性,以期为历史学的学科发展提供理论与方法支撑。

经济学研究批驳“中国操纵汇率”说

 《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第1期刊发了李昕和徐滇庆的论文《中国外贸依存度和失衡度的重新估算》,以经济学研究为依据对西方国家所谓“中国操纵汇率”的指责予以批驳。该研究发现,GDP与外贸数据的扭曲夸大了中国外贸依存度及外贸失衡度。该研究关注了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战略性、全局性的重大理论问题,为党和政府的决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社会学介入“美丽中国”建设

  近年,环境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之一,环境社会学也随之成为一个热点研究领域。《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第5期刊登了王晓毅的文章《建设公平的节约型社会》。王晓毅认为,环境问题是社会问题。从社会学角度看,环境退化的深层因素在于现代化发展过程中,依靠消耗自然资源获益的人群与依赖生态环境生存的人群之间在环境问题决策中的地位存有差异,各自发挥不同作用,因此,建设生态文明需多方参与;基层社会参与将有助于建设与自然相适应的生态社会。该文从社会学的角度回应了将“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

网络学术阵地建设成前沿

  数字化阅读已经成为全球性的潮流。在这种大趋势下,传统传播方式何去何从,见仁见智。对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界而言,以信息化手段占领新媒体是强化马克思主义阵地建设,努力占领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传播制高点的大势所趋。

中外学术交流规模空前

  59-11日,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与美国维思里安大学联合举办的第二届中美学术高层论坛在美国维思里安大学举行。中美两国学者围绕“比较视阈下的启蒙”这一主题展开了学术探讨与思想交流。

  527-28日,在广东省中山市举行的首届中德学术高层论坛上,中德两国学者围绕“气候变化与全球治理”这一主题展开学术探讨与思想交流。

  1011-12日,第二届中拉学术高层论坛“城镇化:公平正义与社会政策——来自中国拉美国际经验的比较”在京举行,来自中国、巴西、阿根廷、智利等多国大学和研究机构的30余名专家学者参会。对同属第三世界的中拉国家和地区而言,城镇化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在城镇化过程中,应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公平的均衡化。

(文章来源:摘录自中国社会科学报) 

 

相关链接:

关键词:国家科学技术奖

  2014110日上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201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该奖项包括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和国际科技合作奖五项大奖。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由物理化学家张存浩和物理学家程开甲获得,该奖项被公认为中国科技界的最高荣誉。

  国家自然科学奖:中国科学院物理所和中国科技大学的“40K以上铁基高温超导体的发现及若干基本物理性质研究”问鼎一等奖。此奖项已连续三年空缺。

  国家技术发明奖(通用项目):“大型结构与土体接触面力学试验系统研制及应用”获一等奖,“鸭传染性浆膜炎灭活疫苗”等项目获得二等奖。在该授奖项目中,全国高等学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36项,占总数的66.7%

  国家科技进步奖:由袁隆平领衔完成的“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载人航天空间交会对接工程”获特等奖。

  国际科技合作奖:来自美国的木材科学家许忠允、纳米材料科学家王中林、制造工程专家倪军,德国海洋地质学家杨·哈弗、发育生物学家赫伯特·雅克勒,意大利雷达遥感专家法比奥·洛卡,俄罗斯空间物理学家日列布佐夫,加拿大干燥学家艾伦·牟俊达8位科学家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2013国际人文社科盘点

 

  2013年,面对频发的自然灾害,数字化、商业化趋势,国际学术圈掀起新一轮向哪里去的思考。回顾一年,荟萃亮点,以期展示年度学术图景一隅。

国际人文社科年度重要事件回顾

  ◆汤森路透“百项重点科研榜单”出炉

  418日,汤森路透发布了《2013研究前沿:科学与社科领域的百强研究》报告。报告中列出了当前十大前沿研究领域,以及每个领域中排名前十的重点研究。该报告发现,科学与社会科学领域的前沿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十大领域:经济学、心理学与其他社会科学;农业、植物与动物科学;生态与环境科学;临床医学;地理科学;生物科学;化学与材料科学;物理学;天文与天体物理学;数学、计算科学与工程学等。这是汤森路透首次发布前沿研究、科研管理与科学政策制定的相关报告。

  ◆布鲁金斯学会、伦敦政经学院联合发布报告称2012年为“多灾之年”

  422日,正值世界地球日,美国布鲁金斯学会和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在华盛顿发布报告《多灾之年:2012年自然灾害回顾》。该报告将2012年定义为“多灾之年”,因为菲律宾台风“宝霞”、美国飓风“桑迪”和巴基斯坦的洪灾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

  ◆经合组织发布报告称经济危机使更多年轻人选择继续学业

  625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官网发布2013年《教育概览:经合组织教育指标》指出,此次经济危机期间,受教育程度不同者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报告显示,在经合组织成员国中,高中以下学历者的平均失业率为13%,而接受过高等教育者的失业率则为5%。报告分析称,因为经济危机对就业造成一定影响,更多的年轻人选择在校继续学业。

  ◆玛雅文明为何“神秘”消失

  在826日结束的首届“世界考古·上海论坛”上,美国亚利桑那大学考古学教授猪俣健(Takeshi Inomata)主持的“危地马拉塞哇遗址的早期祭祀遗迹和玛雅文明起源”入选2011-2012年度10项世界重大田野考古发现。

  ◆南非推出国家传统知识记录系统

  为保护传统知识,南非于5月下旬推出“国家记录系统”(NationalRecordal System),以编录该国的传统知识。南非科学与工业研究理事会创建该系统在保护南非传统知识的同时,也为传统知识传承者群体创造更多福利,提高这一群体的社会认可度和生活质量等。

  ◆新自由主义加重世界不平等

  525-27日,“不平等与世界资本主义:分析、对策及行动——世界政治经济学学会第八届论坛”在巴西圣卡塔琳娜州联邦大学隆重举行。来自中国、日本、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20多个国家的百余名学者围绕“不平等与世界资本主义:分析、对策及行动”这一主题,广泛探讨“世界财富生产和分配的不平等及其根源”、“全球的占领运动和反不平等斗争”等理论和现实问题,并就当前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政策与具体行动达成共识。

  ◆首届阿拉伯——欧洲高等教育会议达成多项合作协议

  530日,200多所高校的代表在西班牙巴塞罗那大学参加了首届阿拉伯——欧洲高等教育会议。此次会议旨在促进阿拉伯与欧洲大学间的对话、知识共享与合作。会上,巴塞罗那大学校长迪达克·拉米莱斯与135所阿拉伯大学代表签署了合作协议,主要涉及人文、社会和实验科学、科研可持续发展、知识转移、人民生活条件改善及系列发展合作项目的启动等,协议双方还将共同关注农业领域、粮食主权保证等课题。

  ◆布克奖揭晓引发西方学者探讨小说魅力,小说是“有技术含量的梦想”

  英语文学最重要的年度奖项之一——布克奖1015日揭晓,28岁的新西兰女作家埃莉诺·卡顿(EleanorCatton)凭借长篇小说《发光体》(The Luminaries)获奖。卡顿因此成为最年轻的布克奖得主。《发光体》讲述了19世纪维多利亚时代发生在新西兰淘金地的神秘故事。卡顿的获奖再一次让英语文学界对小说的持久魅力展开了学术探讨。

  ◆第23届世界哲学大会在希腊举行

  84-10日,第23届世界哲学大会在希腊雅典召开。此次大会的主题是“作为探索和生活方式的哲学”。来自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约3000名哲学家围绕这一主题,在柏拉图学院旧址等著名历史场所进行交流。据了解,第24届(2018)世界哲学大会将由北京大学哲学系承办。

年度关注话题

  ◆人文社科发展

  面对人类社会的诸多困境,自然科学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在新的发展背景下,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应该如何发挥作用,一直以来是学界讨论的热门话题。(1)哲学未死:重新开启科学与哲学的对话。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前医学教授、文化评论家雷蒙德·塔里斯527日发表于《卫报》上的《哲学未死》一文引起了学者对哲学与科学间关系的新一轮关注。(2)哈佛大学发布人文学科发展系列报告。美国哈佛大学于6月初连续公布了三份关于人文学科发展的系列报告,即《描绘未来》、《课程工作组的任务声明》、《补遗》,对人文学科未来的发展趋势等相关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3)解决环境问题需要社会科学支持。111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上发布了一份名为《2013年世界社会科学报告:变化中的全球环境》的报告。报告呼吁,对全球环境与气候变化的探讨,应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更紧密地结合起来。(4)视野越来越窄是人文学科的大忌。121日,《纽约时报》官网刊发了题为《世界各地人文研究形势紧张》的文章。有学者认为,人文学科研究视野越来越窄,研究的时间太短,将长远研究项目与短期研究目标相结合,或许是人文学科应该积极探索的模式。

  ◆“大数据”时代

  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将会给人文社科带来什么样的冲击,将如何重塑人类文化?(1)人文学科范式需要转变思路,近年来,一批数字人文研究机构,如国际数字人文组织联盟、数字人文学会相继成立,数字技术与人文研究的结合成了学者时下讨论的热门话题。(2)数字化文学作品为人类学家开启新天地,320日,美国《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发表了由英国布里斯托大学人类学家阿尔贝托·阿切尔比(Alberto Acerbi)及其同行共同完成的对20世纪500多万本数字化英文图书进行文本分析的研究成果。(3)数字化分析揭示“大旅行”对欧洲学术影响,探究了18世纪欧洲知识分子间的社交关系网。(4)不宜过多渲染大数据的积极作用。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必定会给社会带来影响,但是我们不能对其盲目乐观。

  ◆学术成果发布及学术评价

  信息技术发展同样带来学术成果发布模式的变化。新型成果发布模式将对学术的发展带来什么样的挑战?

  学术成果可瞬间发布

  “开放式教育数据库”(Open Education Database)网站于423日刊登名为《个人出版学术指南》的文章。文章认为,从学术成果完成到读者阅读该成果,若是通过传统学术出版机构,一般需要长达6个月到2年的时间,而通过互联网则几乎可以瞬间完成。

  学者探讨人文社科新型学术期刊商业模式,“开放存取”尚处初步推广阶段

  开放存取是一种新型学术期刊商业模式,由国际科技界、学术界、出版界、信息传播界为推动科研成果在网络上自由传播而发起。7月初,英国社会科学院推出论文集《开放存取之探讨》,探讨在人文科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开放存取出版实践活动所遭遇到的挑战及未来的应对之策。

  互联网时代的个人出版:质量监管是难题

  通过互联网发布个人研究成果具有高效、免费、即时访问等特点,不但学者可最大限度表达学术见解,普通消费者也可节省大量费用支出。但由于缺乏质量管理和同行评议等原因,这种成果发布方式引起争议。

  ◆高校与教育

  当今世界越来越以市场为导向,而对于公共利益的建设逐渐被弱化。公共利益与大学之间的关系也是本年度颇受关注的议题。

  美国学者反思大学教育面临的挑战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任安德鲁·德尔班科的新书《大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荣获2013年多个奖项,一经出版就受到了媒体的广泛关注,引发了学界关于大学教育本质的再思考。

  研究机构称美普通高校迎合教育“消费者”

  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发布了一份针对美国四年制普通高校的调查报告《高校成了乡村俱乐部:高校是否在迎合学生的消费偏好?》。

  英学者反思教育市场化背景下的公共利益

  3月中旬,英格利斯在泰晤士高等教育官网上发表题为《传统价值》的文章,揭示并提醒人们,在当今时代,公立大学对保护社会公共利益来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诺丁汉大学历史学副教授马修·古德温于325日撰文章强学者需要在自己的学术人际网络中找到合适的“投资人”。与古德温观点不同,英国密德萨斯大学文化社会学学者丹尼尔·内林327日在学术网站“社会科学空间”发表文章《如此喧闹:学者是否过于品牌化》,对学者建立自身“品牌”现象表示质疑。

(文章来源:摘录自中国社会科学报) 

 

编辑:张敬

版权所有 重庆师范大学

Copyright © 2007 - 2010 CQNU.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