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新闻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网 > 理论频道 > 理论文库 > 正文
秉持求真务实精神 创新大学组织管理 努力推进高水平师范大学建设
来源:重庆师大报第398期第3版 作者:王军 张敬 日期: 2014年10月15日 11:29 点击:

秉持求真务实精神创新大学组织管理

努力推进高水平师范大学建设

  编者按:质量与内涵建设,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高校的组织管理水平以及作风建设成效的提升,将对高等教育质量与内涵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要实现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必须在管理理念、组织能力、制度安排、作风建设、大学精神等方面狠下功夫,把提高组织管理水平和作风建设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之一,始终贯穿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各项工作之中。本版围绕高校组织发展应有的坚持、高校管理方式的转变、大学精神与制度创建等方面进行分析,以寻求和探索高水平师范大学建设路径与方法。

 

高校组织发展应坚持“三有”

邓卓明

 

  随着国家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高校内部组织结构也面临着与之相适应的一系列调整与优化。在不断推进学校发展中,高校组织发展应当有定力、有反思、有提升。

  一、高校组织发展要有定力

  高校组织发展有定力是指高等院校经过科学制定组织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发展任务后,要凝聚共识,心无旁骛,团结一致地去奋斗和努力,克服游离、浮躁、摇摆与彷徨,坚持不懈、坚定不移、持之以恒。

  高校组织发展有定力体现三方面特点。一是调控性。定力作为一种力量,对人的思想和行为有调控作用,对高校师生有调节、稳定、凝聚作用。二是稳定性。定力作为一种相对确定不变的力量,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心理素质的反映,它潜藏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体之内,也同样隐伏于高校组织的机体之内。当一个学校能够在推进发展的系列行动或一连串事件中表现出极大的前进决心与力量时,就会被认为拥有很强的稳定力量。三是持续性。定力在高校组织行动中具体体现为一系列的具体行为,是通过集体内成员的决心、行动的力度和持久性来体现的。以思想的坚定,行为的自觉,长期坚持不懈地引导着师生向着共同的目标努力前进。

  高校组织发展有定力体现三方面重要价值。一是有助于统一思想,坚定决心。目标确立后需要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和决心,形成干事创业的强大力量。当高校有定力时,组织内的成员就有一种坚定、坚持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就会增强实现大学理想的愿望、信心和决心,就会激励和促进学校不断发展。二是凝聚力量,实现目标。高校在发展中面临各种挑战,面对各种困难与问题,有了定力,才有可能有效凝聚集体成员的各种力量,当这些力量形成合力就能产生强大的迎接挑战和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以及前进的动力,从而保证在既定的时间内完成既定的目标任务。三是形成组织文化,增强抗压能力。定力有助于帮助形成集体精神与集体文化。即一旦目标确定,要坚定不移,不游离、不摇摆,经受得住困难的挑战,方能有所成就。当学校在发展中面对困难与干扰缺乏定力,其过程和结果将是瞻前顾后、犹豫不决、半途而废、止于小成,其发展目标也将成为一纸空谈。

  高校组织定力的主要表现形式包括四方面:首先,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动摇,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不动摇,强化大学自身的功能,切实履行大学的职能。要清楚认识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肩负的使命和责任,清楚认识高校的本质与属性,安其位、正其名,在围绕四大职能上定心定力,发挥作用。只有这样,高校发展才能抓住根、抓住魂,才是科学的发展、有效的发展。其次,要增强对大学自身章程和发展规划的认同感。大学章程是学校组织行为的基本遵循和规范,大学发展规划是定方向、绘蓝图、指路径,体现了学校发展的总体要求,明确了学校发展的阶段性目标任务。大学章程和规划从制定到实施都要体现师生全员参与,都要得到学校上上下下的普遍认同。这种认同是增强学校发展定力的重要基础,是完成目标任务的前提条件,也是实现学校发展的根本保证。第三,紧扣学校发展的主题主线。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新要求,高校自身在发展中要紧扣内涵发展这一主题,紧扣质量提升这一主线,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大学职责之所在,也是坚守定力的源泉。第四,推进学校发展措施的着陆落地。定力来自成功的实践,成功来自艰苦的努力。在推进学校发展中,要找到着力点,要有锲而不舍、持续努力的精神,结合新的实际,制定符合“打基础、利长远”的发展举措,将发展措施做细做实,将一张发展蓝图干到底。不断提振信心,坚定意志,在不断取得发展成果的良性循环中,增添推进发展的不竭动力。

  二、高校组织发展要有反思

  高校组织发展要有反思是指高等院校对过去学校发展方向、发展定位、发展目标、发展任务、发展措施等的深入再思考,以针对过去,立足现在,面向未来的视角,总结经验教训,查找问题与不足,提出改进办法,推进学校更好、更快地发展。

  高校组织发展有反思体现三个方面特点。一是阶段性。反思的阶段性体现在学校发展的阶段性、目标任务的阶段性、发展举措的阶段性、发展结果效果的阶段性。二是批判性。以刮骨疗伤,不怕揭短、亮丑的勇气和批判精神、问题意识,通过对过去自身发展过程中发展定位、发展目标、发展举措等的剖析与检讨,查找问题,分析原因,不断矫正偏差,纠正过失,由此增加学校工作的科学性,推动学校的新发展。三是创新性。通过不同阶段和不同时期对自身工作的反思和批判,提出符合新时期要求的发展定位、发展目标和发展举措,这是认识创新、思维创新、内容创新、方法创新等的综合运用,也是推进学校持续发展的力量所在。

  高校组织发展有反思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有助于提高认识,促进发展。在对发展阶段性过程的审视与考量中,实现对自身的客观、科学和理性的认识,从而使制定学校发展的定位、目标、举措更加合符发展阶段性特征,从而促进高校的发展。二是有助于纠正缺陷与错误,完善举措。通过反思,高校组织可以发现过去工作的缺陷、不足、甚至错误,并结合新形势加以纠正和改进,完善工作举措,进而推动发展。三是有助于适应变化,增强发展动力。通过反思,高校组织不断适应主体和客体的变化与发展,修订发展目标,调整工作思路和工作步骤,适应发展新诉求。提振师生员工使命感、责任感,推动师生员工增强信心、增添动力,鼓足干劲,持续努力。

  高校组织发展有反思的内容主要包括:首先,反思学校定位与办学理念。大学发展到一定阶段,其组织需要反思自身的定位和办学理念。要反思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如何,反思自身的办学特色和优势怎样,反思定位是否适应形势的变化和要求,反思办学理念是否恰当、是否过时,从而坚持和校正已有的办学定位与办学理念,更好地服务于学校发展。其次,反思学校发展目标与发展任务。由于高校在思考自身的发展目标和发展任务时会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因此,在不同的时期要反思自身的发展目标和发展任务,不断调整高校组织的发展方向与发展重点,完善与优化高校组织的发展目标,从而不断地在反思中调整、在反思中提高。第三,反思学校工作举措与工作方法。在推进学校发展中,要依据阶段性建设进展和外部形势发展变化要求,对所采取的发展方式、工作举措和工作方法进行反思,不断创新工作举措,分清主次,抓好中心工作和重点工作,改进工作方法,适应形势发展变化与自身建设进展要求。第四,反思学校发展结果与效果。在一定阶段与一定时期,高校组织要不断结合形势发展,审视与反思自身的建设发展状态,审视发展内容和实现状况,根据发展结果不断调整自身发展目标与发展任务。同时,高校的建设,还要反思自身的发展效益,提高高校组织的资源使用率,以最优化的投入取得最有益的成就。

  三、高校组织发展要有提升

  高校组织发展要有提升是指高等院校在发展过程中的完善、向上与趋好,在不断提档升级中,使学校管理更加完善,发展方式更加科学,发展质量更加提高,发展特色更加彰显,核心竞争力更加增强,大学职能履行更加完备和充分。提升是学校发展的愿景,也是学校发展内在要求的落地与实现。

  高校组织发展有提升体现三个方面特点。一是持续性。持续性强调的是高校组织发展提升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动态过程,表现在高校发展中要质量不断提高,内涵不断发展,人才培养、学科专业、科学研究水平不断提升,管理更加优化完善。二是比较性。比较性强调提升是一个发展前后的对比,有进步、有收获、有提高。针对组织发展中的问题、不足、短板进行进程干预和监控评价,通过纵向与横向的比较,通过改进与扬弃,促进高校组织面向未来,积极健康发展。三是创新性。创新性强调的是高校组织发展不断有向上的空间与拓展,要用创新意识与思维做好高校发展目标的确立、战略决策的制定、管理体制的改革、保障措施的制定,对不合时宜的体制、机制进行革新与改良,力求不断开拓,勇于创造,继承好传统,推进新发展,获得新提升,努力办出特色争创一流。

  提升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提升有助于学校攀登新高。提升的实质就是高校自添要求、自加压力、自主发展的一种发展状态,是推进学校发展的动力与源泉,当一所高校有提升的期望和动力,其发展速度、发展质量、发展效果就会得到不断提高,从而实现新的更高突破。二是提升有助于学校增强活力。当学校不断取得新的成就时,师生员工就会为此感到骄傲和自豪,就愿意为学校贡献和奉献自己的力量,进而使学校充满生机和活力。三是提升有助于学校管理能力的增强。学校发展状态提升的过程,也是治校能力不断增强,发展方式更加科学,发展质量和核心竞争力更加提高,学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四大职能履行更加增强的过程,由此高校组织管理质量与效益也不断得到提升。

  提升的实现路径主要有:首先,提升学校治理能力。高校要进一步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合理配置学校内部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建立民主科学的决策机制与广泛有效的监督体制。其次,提升学科水平。针对高校内学科之间的发展水平存在的参差不齐,要按照“突出重点,提升整体”的建设思路,重点发展对其它学科发展有支撑作用的基础学科,具有优势的特色学科和具有实际需求的应用学科,努力提高建设成效,使之真正发挥学科建设方面的引领示范作用。其次,要凝练学科方向,基础优势学科立足于在创新理论方面抢占先机,应用交叉学科争取在高科技和产业化方向寻找创新点,在服务地方和行业的过程中培育鲜明的学科特色。第三,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高校要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发展的中心任务,坚持立德树人,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第四,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与社会服务能力。高校要重视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积极推进“科研强校”战略,打造高层次科研平台,激励科研人员围绕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需要,积极承担高层次的科研课题,争取获得更多高水平的科技成果。要大力开展科技创新,注重科研成果与科技产业的结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充分发挥专家学者的思想库、智囊团作用,以服务求生存,以贡献求发展,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和重要基地。

  高校组织发展要有定力、有反思、有提升,是高校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发展的过程,三者之间内在统一,相辅相成。其中,提升是目的,定力、反思是必要条件,定力是为了在坚守中更好地推进发展,反思是为了更好的提升作准备,三者统一于学校发展的全过程。高校组织发展只要坚持此“三有”,学校的科学发展才能得到有效的保证。(摘自:《中国高等教育》2014年第7期,本文有删节,作者系重庆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教授)

 

 

优良精神与现代制度成就一流大学

朱庆葆

 

  现代大学的成长路径和模式尽管千差万别,但核心要素是一致的,就是无不拥有优良的大学精神和现代的大学制度。

  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高水平大学,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举措。以“985工程”实施为标志,我国启动了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十几年来,在“985工程”支持下,一批重点建设大学的整体办学实力和水平明显提高,涌现出一批具有重大影响的科研成果,极大提升了我国在世界科学研究领域的地位,成为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中坚力量。

  然而同时,毋庸讳言,从总体上讲,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我国一流大学仍然处于相对弱势地位这一局面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大而不强”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就科技总体水平而言,我国一流大学原始创新、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原创成果较少,部分学科和领域还处于跟踪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两相对照可以发现,我国大学建设依然面临着从“数量”增长到“质量”提高、从“外延”扩张到“内涵”提升、从“硬件”加强到“软件”改进的任务。当前,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外延和内涵应该更深刻、更丰富,要从注重形式向更加注重内容转变,这就要精准把握影响大学质量和内涵的抓手。这个抓手,根据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普遍规律来看,应该是大学精神和大学制度。现代大学的成长路径和模式尽管千差万别,但核心要素是一致的,就是无不拥有优良的大学精神和现代的大学制度。

  大学精神是建设大学的灵魂。大学的本质是一种功能独特的文化教育机构,它的组织特性之一就是“学术共同体”,有其特有的知识生产方式和生产规律。大学精神就是这种特有的知识生产方式和生产规律的表现。然而,当前我国大学精神由于受到“官本位”、“市场化”等功利思想的负面影响,大学精神一定程度上出现弱化现象,主要表现在:大学作为教学和学术独立中心的地位没有得到确立;大学办学缺乏鲜明的个性和独到的理念,办学目标功利化;大学教师的学术品位下降,学术失范、学术腐败现象日趋严重,等等。因此,我国大学建设一定要在培育大学精神、涵养大学文化上用心思、下功夫。

  大学制度是建设大学的根本。制度建设是保障一流大学持续创新、科学发展的前提。从制度体系上看,现代大学制度涉及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大学自身的治理体系,另一方面是大学与国家关系的治理体系。对大学自身的治理体系而言,一是要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推进学校管理体制的改革,构建以大学章程为龙头的制度体系。二是要逐步转变学校行政职能,充分发挥学术组织作用,进一步增强学术权力,加强教师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增强学术权力,最重要的就是充分认识到教师是学校办学的主体,加强教授治学、教师参与学校学术事务管理的权力。三是要加快教师评聘制度改革,努力建设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大学人事制度。四是改革现有的学科和科研管理组织模式,不断提高一流大学的学科和科研管理水平,以更好适应现代学科的发展,促进学科的交叉和科技创新。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是一个复杂系统,这就要求政府放权与高校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同步进行。近期,教育部先后出台了《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程》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推出建立现代大学制度试点地区和学校等一系列举措,这对在制度层面完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规范大学和政府关系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下一步,对政府而言,要进一步修订相关法律法规,以国家法律的形式确立保障大学自主办学、独立学术的原则,激励大学教师致力于终身追求文化资本而非政治资本、经济资本,为大学及其教师忠诚于学术事业提供法律保障。对高校而言,要从学校实际出发积极制定章程,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议事规则,建立理事会或董事会,充实提高教授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公布质量报告等,正确处理好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关系、事业发展与制度建设的关系、突出重点与整体推进的关系、立足国情与面向世界的关系,积极探索现代大学制度经验。(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报2014415日,作者系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教授)

 

高校管理方式的四个转变

丁启明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内涵式发展所表达的办学思想和理念极其丰富深刻,不仅指出了内涵式发展是我国高等教育未来一段时期发展应坚守的主要模式和发展方向,我国高等教育在经过特殊时期的外延式发展之后,应理性回归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上来,而且内涵式发展也是高校管理方式的根本转变和深刻变革。

从传统型管理向科学型管理转变

  自主办学、自主管理是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高等教育法》第21条规定:“高等学校应当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实行民主管理。”此外,该法还规定了招生、教学、研究、技术职务评聘、工资分配、资产管理等多项高校办学自主权。国外把大学办学自主权称作“大学自治”。大学是一个特殊的组织,它肩负传播知识、知识的生产再生产、揭示自然奥秘和永无止境探索真理、创新理论和培养智慧头脑的重要使命。大学一旦承担了这个使命,大学任何功能的发挥就在其中了。大学与一般的组织相比有自己不同的成长规律,对大学这个本质属性的认识和把握只有大学自己才是真正的主宰者,由此得出的一个必然逻辑结论就是高校自己才有能力决定自己的命运,决定自己的建设发展应走的道路和如何走这条道路。办学自主权的核心表现为高校对待学术的态度是唯我独尊,维护学术的自由、独立、自主和探索精神,这如同手术台上的外科医生,谁主刀谁做主,大学的学术由专家学者做主。没有学术的自由、独立和自主,就不会产生创新的动力,也不会发现真理和推动科技进步。大学应避免和排除行政部门、工商界、其他组织和个人对大学学术尊严的干预和功利性的利用,以致损害大学的学术自主和独立,并使大学偏离其应承担的使命和宗旨。

从大学行政科层管理体制

向大学岗位职员管理体制转变

  行政科层管理是大学的每一级组织机构都对应一个特定的行政级别,大学各组织机构的运行是依靠高一级的组织机构意志、命令的贯彻和下级组织机构的绝对服从而维护的,意志和命令是科层管理的主要特征。其优点是决策和执行效率高以及便于形成统一步调统一行动;其缺点是决策中容易被塞进与个人利益和功利主义相关的事项,使科学与否的决策皆可贯彻下去,监督和纠错机制失灵。它是高校官僚、官员主义作风、衙门作风、官本位思想、行政化倾向、形式主义盛行的根源。岗位职员管理是大学按照需要在各级组织机构中设置不同的岗位,每一级别的岗位均对应一个特定级别的职员,实行岗位职员管理制。岗位职员管理能够淡化或铲除行政科层管理体制的种种弊端,废除干部终身制及与干部终身制挂钩的行政级别。实行岗位职员管理有利于推行“公开招聘、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的人事管理新机制,面向本校和国内外开放并公开公平的选拔人才,道理很简单,不能从世界范围遴选优秀的大学管理者和教师的大学,永远不能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有利于及时把优秀人才聘用到适合其发挥作用的管理岗位,加强岗位职员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动态管理;有利于明确岗位职员的权、责、利,促进其自觉、主动、创造性的开展工作,为教学科研和学生服务。

从大学传统的治理结构

向大学现代的法人治理结构转变

  我国大学传统的内部治理结构主要是党委会、校长办公会和教代会,这种治理结构的缺陷是党政不分、议行不分、监督缺位。现代大学法人的治理结构要求大学应设议事机构、执行机构和监督机构,它与公司的股东会、董事会和监事会的治理结构相对应。现代大学应设理事会,或者董事会,或者管委会等议事机构,设校长为执行机构,在工会设监督委员会,并对教代会负责。监督委员会的职责是对校长执行议事机构决策的监督、评价、提出意见和建议。现代大学法人治理结构的优越性表现在治理结构形成三角关系,其设置科学合理,责权分明,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总体功能,提高机构运行和工作效率。我们可以把上述治理结构称为大学的行政治理结构,此外,大学还要处理专业性、学术性和技术性要求很高的问题,像评聘技术职务、讨论重大学术问题、授予各类学位、讨论决策教学事项等等,因此,高校除有一套行政治理结构外,还应设置另一套并行的学术治理结构,如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教授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等。两套治理结构可以并行不悖的关键是各自负责人互不兼任,职责和权限明晰,行政事务和学术事务界定清楚,谁管谁做主,谁管谁负责。两套治理结构共同对法律和高校章程负责,为高校的目标和宗旨服务。

从注重外延发展的管理方式

向注重内涵发展或通过内涵发展带动

外延发展的管理方式转变

  在各种资源准备不足和高校间引入竞争机制的背景下,高校扩招成为我国高校外延式发展的导火索。不可否认,外延式发展同样是必要的,但外延式发展应当建立在内涵式发展的基础之上,才能保证两种发展方式均衡协调发展,才是我们需要的真正健康的发展。内涵式发展主要是为实现大学的宗旨和功能大学各种构成要素的建设和发展,这些要素包括主体要素,如管理主体、教学主体、服务主体;软件要素,如制度建设、治理结构、奖惩机制、学科专业建设、文化传统、教风学风考风、学术环境等;硬件要素,如校园环境、大学建筑、图书资料、实验仪器设备、网络设备设施等。硬件建设取决于财富的多寡,只要有足够的投入,几乎是一夜之间之事。而主体要素、软件要素的建设发展非一朝一夕可见成效,它需要积淀和时间的检验,需要大学根据自己的优势在确定目标定位后一以贯之不懈的追求,同样需要大量财富的投入。就大学而言,凭财富能够换取的发展容易,凭智慧能够换取的发展困难。内涵式发展要求把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投放到主体要素、软件要素的发展和建设上,而不是过度地把资源投入到硬件要素的发展建设上,只有这样,才能通过内涵发展的需要促进外延的发展,使高校走向常规的发展之路。(文章来源:光明网- 《光明日报》20130107日,作者系大庆师范学院教授)

编辑:张敬

版权所有 重庆师范大学

Copyright © 2007 - 2010 CQNU. All Rights Reserved